《父亲》系列散文赏析:

虔诚祈祷风雪路
第一部分:居安思危常远虑
父亲与土地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每当看到他精心耕作过的农田,就会想起他和土地的故事。
父亲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也一辈子视土地如命。
父亲酷爱土地一言一行都让我敬仰,土地承包前,父亲在生产队时,就从不让荒下土地,只要能种上庄稼的地方,都让它披上绿装。
70年代兴起“造大寨田”的热潮,有的人背地里认为,没有什么必要去费劲造新田。而父亲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们够种了,下一代够种吗?
人越来越多,修桥造房的越来越多,到那时没有土地了,大家都去吃什么?”父亲为土地想得很远。
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替后人忧虑了。虽然说不上高瞻远瞩,但这种优虑不正是潜藏在农民的心中“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最朴实的本质吗?
实行土地承包后,父亲细心地侍弄着,属于自己经营的土地,产量总比别人高。
秘诀就在于勤快,舍得我入,一次父亲和别人换了一块田,我以为是一块好田,没想到是别人都不愿意要的一块。
为啥要这么做?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是母亲来道来原委。一个,是父亲年岁大了,就近图个方便,一个,这块田平时别人种的时候杂草多,产量地,于半荒半种,这次分配的时候村里二作一优惠调换。
就这政策,没人肯要。父亲怕地再被荒着,便用“一换二”得到了这块地的使用权。不理解的人认为父亲想赚便宜,而父亲内心更本没有这种赚便宜的念头。
一次,我帮他去田间锄草时,他跟我说,没有种不好的地,只有不好好种地的人。他还说,人要是哄了地皮,地皮可要哄人的肚皮吆。
父亲把种地视为一种一苦为乐的事业,一辈子在面朝黄土,他从没有奢望自己要当个什么官之类而离开土地,也从没有自怨是个种地人,是个农民,更没有认为种地人没出息。
他时常跟身边的农民兄弟开玩笑,大官们吃的粮食都是我们种的,种地人有啥不好。他总是以种地为豪。
父亲属于土地。
在大地上累弯了腰,双手结下了厚茧,每一块他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都留下深深的脚窝。
在吸吮着土地的同时,他用干瘪的躯体执着耕耘、滋养着生生不息,相厮相守。
他在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中收获着一个农民的风雨人生,直到生命的结束,也没有离开过土地。
如今父亲安眠于土地中,一定很安详。

父亲的老家马家台
第二部分:清明时节寄哀思
父爱绵绵常思想
伟大的父爱是刚柔并济,褒贬俱存的。那是懒惰时的严厉,哭泣时的拥抱,懦弱时的鼓励,黑夜里的路灯。——题记
清明是个让人哀思的季节,尽管有和煦的春风,但总也温暖不了世人悲伤的心情。于是人们就会点燃纸钱和香烛,深情地祭奠故去的先祖,以此来驱散这份悲凉,让远在天堂的亲人们享受幸福和安康。
2022年疫情下的清明,抗疫居家的人们纷纷在网络空间点亮心灯,追忆天堂里的亲人。
静坐在沙发上,看着手机里四面八方的人们发出的图像,听着伤感的配音,不仅想死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路上行人欲断魂”古诗句的悲凉和凄美。
记忆里父亲的身影在脑海里喷涌,慈祥的父亲和细微的关爱化作绵绵的哀思,让我写就了这篇追忆文章。
父亲年轻的时候,每年一到清明节他就会虔诚地用他学到的传统民俗手艺,印制一些往生纸钱和冥票,那时候生活困难,但父亲在祭祖一类的事不吝啬,会拿出省吃俭用的钱,去供销社购买黄纸和麻纸,用心印制纸钱,还用他按照风俗习惯,请铁匠打制的纸凿,使用木棍敲击打出的纸钱。
先是和大伯和二伯他们一道祭奠爷爷奶奶的坟墓,然后步行到40公里外的永泰,与古城里的堂哥们一起,一一到分布在五六处的太爷和祖先们的坟前祭拜。
那时候人们把亲情看得非常重,父亲与永泰伯父有缘分,两人在一起又说不完的话。上完坟总会住上一两天,和有文化懂民俗手艺的堂哥交流一番,掌握了不少传统民俗知识,为后来他成为方圆几十里,替老百姓消灾祈福的民间艺人打下了基础。每次都是依依不舍地告别永泰伯父,踏上回家的路途。
搬迁到灌区后,大哥也长大成人,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中元节,父亲就会早早地准备好祭祀用品,安排大哥骑着自行车去老家马家台和永泰古城上坟。
父亲对先祖的虔诚之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逢这些传统的祭祀节,我们都会很重视,按照父亲生前的祭祀方式,延续他老人家的传统,一点也不敢马虎。人生在世,生死一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父亲生前与世无争,总是用慈悲之心度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没有和乡人与亲戚因琐事发生过大的争执,家里的钱物使用开支都由母亲掌管,他从来不过问,只顾着牧羊劳作,从没有在钱财等琐事上与人斤斤计较。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传承着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后人做出了榜样。
又是一年清明节,受疫情影响不能前往父亲和祖先的坟前,亲手为他们送去纸钱,作为公民要遵守政府的防疫政策,只能在网上寄托哀思,相信他们在天堂也一定能感应得到。
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焚香,面朝古城和老家的方向,心中默默地祈祷,怀念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追思人生的过往记忆。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人们回归正常生活,为美好幸福的生活拼搏奋斗。
父亲走后,我深切切身体会到了祭祖的意义,此情绵绵常思想,父爱如山已尘封。
心香一烛,往事随风。
将感情的闸门打开,追忆伟大的父亲。
屡屡檀香扑鼻来,声声佛号随烟去,此生无憾有父爱,转眼己也为人父……

父亲旧居
第二部分:与世无争慈悲心
父爱殷殷如山高
2022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父亲逝世四周年的纪念日。
四年前的这天清晨六点二十九分,在与病魔抗争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后,父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告别了娑婆世界的纷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此与我们阴阳相隔。
一个普通平凡人的离去,只有他至亲的内心是最为伤痛的。殷殷父爱如山高。经历了切身感受后,我只能用这样一句朴实的文字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为人父后的自己,生活的阅历让我读懂了曾经父亲给予我们儿女的温情和关爱。虽然父亲生前沉默寡言,但他老人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让我们儿女永生难忘。
父亲出生在1946年,动荡的岁月让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在奶奶和哥哥姐姐的拉扯下艰难地长大。成年后的父亲,赶上了新中国的解放,生在旧时代长在新社会,让父亲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在奶奶和大伯的关心下走进了学堂,勉强地读了一些书,识了一点字,生不逢时赶上文化大革命,父亲就辍学在家,帮助大伯和奶奶一起操持家务。父亲的终其一生都对大伯尊重有加;对他下面的弟弟和妹妹也是时刻牵挂着,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父辈们的这种兄妹感情,值得我们后辈继承和发扬,苦难的岁月让他们懂得了亲情的可贵和无价。父亲在生产队时学过几天赤脚医生,中途因发生变故而放弃。后来他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潜心拜师学艺对道教文化产生了兴趣。在师傅的点拨下学了一些传统的民间易术手艺,为十里八村的百姓消灾解忧。
每年的秋收,父亲时常半夜三更赶着骡子车出发,带着刚刚成人的哥哥和姐姐,长途跋涉去五十公里外的山区和川区收庄稼,那种辛酸的日子里有了亲友们的帮衬,每年都有不小的一笔收成来贴补家用。
父亲经常说吃亏是福,人亏了天会补。一次有个亲戚家办婚事,家里连仅有的一块钱送情钱都拿不出来,母亲去同村的一家亲戚处借钱,被这家亲戚的女儿说了风凉话。刺痛了父亲的自尊心,后来他就开始养羊,风里来雨里去,夏天赶着羊群到山区老家和梧桐山一带放牧,吃住在野外。
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赶着他的羊群走到了荒无人烟的老虎沟,碰到了一伙盗羊贼,正在沟里寻找目标,为了保护他赖以生存的养只,父亲赶紧将50多只羊收拢在一处石崖边,心惊胆颤地隐藏了起来。陪伴父亲多年的羊只仿佛也通人性,没有一只发出叫声。
一个多小时后,看着盗贼远去的身影父亲才回过神来。一直坚持到二哥大学毕业,家境稍有好转,年龄不允许他放牧才肯放手。经历了世间人情冷暖的父亲,经常用他的手艺成功地医治了很多人家小孩的哭闹,化解了不计其数在苦难中挣扎的家庭,从不求回报,如果他贪图钱物,或许也能成为富裕户,但他始终恪守佛门和道家规矩,普度众生,救人于苦难中。父亲一心向佛。
父亲对信仰的执着曾被很多人背地里说过风凉话,但他有自己的人生观,坚持四十余年吃斋念佛,曾经寂静的小村庄里每天早晚都能听见他诵经念佛的慈悲之声,父亲用他独有的方式,传承着几千年的民俗文化,祈佑着一方黎民百姓的平安。父亲去世后,听他的生前好友们念叨,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老板和亲友们,利用父亲的慈悲之心,在人生关键处受了父亲点拨,功成名就后却冷落了父亲。
面对世俗的无情,父亲没有一句怨言,在他心里渡人就是渡己。
父亲对孙辈们的疼爱,显现了人性的慈祥和本真。每当有问事拜佛的人敬献糖果罐头,他都舍不得自己享用。记得他的长孙搬迁后,刚上一年级不会写字就用拼音给他写了一个纸条,表达了他想吃佛前的水果罐头的想法,捎带给别人。
父亲接到纸条后就取出存了好久的罐头和糖果,骑上自行车专门给长孙送去。那种爷孙之间的感情,是他留给儿孙永久的回忆和幸福。在他生病去世的前一年,一位感念他善心帮助过的老板,给他送去了几箱火腿肠和营养品,让他补身体。他和母亲原封不动地存了起来,多次打电话让我去取,给他正在上初中的小孙女当早餐;皈依佛门后从不参加婚宴的父亲,在他的长孙迎娶长孙媳妇时,唯一一次破例参加了婚宴……
父亲走了,经历了病痛折磨的他带着些许的欣慰,往生到了他毕生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圆梦到了他“九品莲花为父母”的香格里拉。
浓情四月百花开,父爱如山已尘封。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心香一烛,往事随风。父亲的祭日,又将我感情的闸门打开。
追忆伟大的父亲,屡屡檀香扑鼻来,声声佛号随烟去,此生无憾有父爱,祈愿天堂无尘埃……

一生皈依佛门的老父亲
第四部分:父爱如山恩难报
冬至,想念天堂的父亲
又是一个冬至,雪花铺满您离去的道路。
远远望去仿佛看到您在天堂的慈祥。
冬至的夜里盼望能在梦里相遇。
冬至节到了,按照老家乡俗冬至节前就要祭奠土神,用西北民俗来说就是回土,一般家庭是要请专门的风水先生到家里,按照传统老规矩:蒸供盘,铰长钱,扎五色旗,购买香茶奠酒,撰写祭土文书,诵经文。是一年中除春节祭祀先祖外最为重要的一项民俗仪式。
记得小时候家里贫困,每每进入冬季后我们姊妹都很期待冬至前的一个月,因为父亲年轻时曾跟随当地的阴阳先生学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民俗和风水知识,擅长打事算卦,偏方医治小孩哭闹,在方圆几里小有名气。
进入立冬节气后,乡邻请父亲回土的就多了起来。父亲继承了爷爷的遗志,虔心向佛,一辈子没有把为乡邻回土作为挣钱的手段,偶尔只是象征性地拿几角或一两元供奉菩萨的香火费。
八九十年代的乡民都不富裕,家境贫寒的乡邻都喜欢冬至前让父亲给回土。这个时候,忙完农活的父亲总是在天黑前被乡人用人力车或摩托车接走,每天晚上都要完成两三家的回土任务。父亲被接走后我们姊妹就有了期盼,不论多晚都要等他回来,因为每次父亲回土回来都不会让我们失望,小到每人一个尕供盘,碰上给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回土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稀罕的糖果和点心,调剂一下平日里清汤寡水的生活,这种情形深深地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
父亲在世时,我们家的回土仪式都是被安排到了最后冬至前两天的晚上,这个时候周围农家友邻的祭土都结束了,父亲总算歇了一口气,按部就班的带领这我们姊妹为自家回土。
这一晚结束后,父亲会将他回土用的神器认真擦拭一遍后装进一个外表磨的光亮的擦油包里束之高阁等待来年再用。我当兵后,每年到立冬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家乡父亲回土时节的那种期盼和喜悦。
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父亲也将他回土的手艺传给了村里的下一代,除非有父亲的故交再三要求,他才出山,否则总是以脑子迟钝为由推脱。父亲这样做目的是要将这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更好地培养好接班人。
卸甲回归故乡后,我在县城有了自己的小家,每年冬至前的某一天父亲都会准备好纸钱,骑自行车或步行到八公里外县城我的小家里回土安顿,每次回完土不论多晚都坚持要回乡下家里陪母亲,即使孙女哭闹撒娇留他住一晚,他都用各种理由回绝,这也成了我一生的遗憾和愧疚。
父亲是世界上最疼我的人。时间过得太快,去世已经三年了。
其实,在他生病之后,想到会有一天离开我,只是真正到来的时候我还是无法接受。
三年来左右我更多的情绪是后悔,没来得及好好孝顺,很多想做的事没做,父亲的恩情,哪怕是一点都没还。
这种愧疚的情绪在每一次去拜祭之时都会一股脑涌进心头。
又是一年冬至到,今天在本家七旬三哥的指导下我按照父亲生前留给我回土时的记忆,第一次为乡下老宅和城里小家举行了回土仪式,从叠裁纸钱的准备工作开始到后来的祭祀答谢,每做一步我都好想哭,好难受,想起了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
在老宅,凝视父亲穿着佛衣的照片,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父亲最后一次为家里回土的身影,诵念经文的嗓音,敲打法器的神态永远难以忘记。如今父亲真的离开我了,再也没有人替我为家里回土了。
此时,我的双眼浸满了泪水,满脑子都是父亲。突然一阵寒风从窗户的缝隙里吹来,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就像父亲在提醒我,生活还得继续,要学会长大,学会接受亲人的离去。
生活的意义是不断磨练意志,不断与各种情绪博弈,这样才能真正长大。父亲一生没有享受什么生活,若有来生,希望父亲过得顺遂。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母亲,让她过得尽量开心一些,也算是对父亲愧疚之情的报答。
父亲今夜我好想您
您在天堂一定没有病痛。
那天您突然离去
把孩儿的心都撕碎
慈祥善良一心向佛的父亲
您养育的恩情没来得及报答
就已阴阳相隔
情断天涯
今夜,我吹过您吹过的寒风
走过您走过的小路
这算不算隔世相拥……

风雪路上虔诚祈祷

梧桐山是父亲潜心诵经念佛的地方
【作者简介】

西域戎峰,本名张耀宇,男,中共党员。1977年生于甘肃省景泰县。1996年参军入伍到嘉峪关某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甘肃日报》《人民军队》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人民网、光明网等各类军队和地方报刊电台等新闻网络媒体发表新闻、散文诗歌、摄影作品1000余篇(幅)。荣立三等功3次,多次被所在师团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对台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跨世纪有为军人”“优秀士官”及“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六年被兰州军区政治部《人民军队》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学员”。退役后成立了《戎峰文创工作室》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