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西洛夫攻势知乎,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真相

哈尔滨是个周边聚集型城市,先有的周边,后有的中心,在没有中心以前分别在现在哈尔滨的东、南、西方向有傅家甸、上号和顾乡屯三大处人口密集区,隶属不同的地方管辖。

当时“哈尔滨”周边的三个大聚集区是在老毛子修建中东铁路的时候把他们凝聚到一起组成了今天的哈尔滨市,而市中心就是道里和南岗,并一点点扩大到现在9区9县(市),正好是九宫格。

最早形成哈尔滨市周边的聚集区,有说是香坊的,有说是傅家甸的,反正都是中国人的聚集区,不分先后,但有街区就应该有街道,哪怕是一条,所以哈尔滨市最早的街道应该是在这两个区的了。

查资料,安埠街是哈市香坊区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大约形成于1895年,号称香坊第一街。

道外区的天一街旧称裤裆街,也是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还有太古街也一直没有变。

而据说顾乡屯最早街道就是天合街。

道里安字片的形成是19世纪初逃荒到哈尔滨的部分东欧难民的聚集地,因为当时在这里居住的老毛子比较多,所以初期街道的名字多数都是当时沙俄人名字。

至于现在的道里中央大街周边、火车站周边、秋林周边直到省政府一带都是中东铁路通车后期陆续形成居住区后起的街道名字。

第一次批量修改街道名大概是从26年起,主要是规范一些街名及更改低俗、过期的,比如裤裆街、安字片早期的沙俄文名字等。

更改了大概有100多个,比如裤裆街改成天一街,一面街改成铁道街,(后期又恢复一面街),要紧街改成耀景街,塞尔维业街改成小戎街,第二无线电台街 改成文明街等等。

第二次批量更改是光复后,修改的街道名比较多,基本把旧的痕迹都更改了,有南岗区的比利时街——比乐街 、布鲁西洛夫街——中和街 ,道里区的高加索街——西三道街,水道街——兆麟街、山街——一曼街、江沿街——斯大林街等。

这一次修改街名的目的是,把以前外国人命名的街道都统一更改成标准中国语境的汉语名。

第三次就是文革期间更改和文革后街名的恢复。

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文革开始了,反帝反修,友谊宫改成反修宫,友谊路也改为反修路。后来因为朝鲜人来了,就改为中朝友谊宫,越南的来了,又改成中越友谊宫,还有中阿友谊宫等等。宾馆名可以频改,街道不能总改,于是就统称友谊路。

文革中更改的街名在文革后基本上都恢复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据资料显示,截至90年代末,哈尔滨市2079条街道中先后有600多条街道改过名称,有的还几易其名,说明街道名也是很敏感的,也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

用现在的观点看,在以前街道的命名上,哈尔滨市不是统一的,多数都是比较随意的,但地域性比较浓,各个区域的街道名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说起街名大致就能知道是那个区域的。

布鲁西洛夫攻势知乎,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真相

中山路和国庆街

布鲁西洛夫攻势知乎,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真相

香坊区红旗大街和油坊街

布鲁西洛夫攻势知乎,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真相

群力四方台大道和阳明滩大道

布鲁西洛夫攻势知乎,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真相

文昌街和文明街

布鲁西洛夫攻势知乎,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真相

文昌街和文府街

就是解放后形成的街道,比如省政府后院的文字片就按照以前文明街、文林街的命名规律起的文中街、文明街及后来的文府街(我曾经写过文府街的前世今生)。

而这些年的街道名多数都带有山啊、水啊的元素,一看就是改革开放后修建的街道(没有地域性)。

一个街道一段历史,各个街道的历史就形成了哈尔滨故事,希望有关部门把这些沉寂在民间的历史挖掘整理出来,形成文字历史,在百年哈尔滨的历史上增加一种厚重感。

并结合哈尔滨的历史保护建筑形成哈尔滨的近代史文化,这也是留给后人的遗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