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第38个教师节,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导报新媒体平台推出“庆祝第38个教师节·四川优秀教师典型代表风采”栏目,宣传展示全省教育战线涌现的优秀典型代表,敬请关注!
第14期,让我们一起走进
??????
“当好一名老师,要给学生和自己一些时间,教育需要的不是立即见效,而是给予养分,静待花开。”胡邓杨告诉记者,处在送走高三毕业生和即将迎来新同学的暑假里,一些思绪萦绕心头。
胡邓杨是四川省德阳中学的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从教6年,她是学生眼中的“小杨”、“胡大姐”,亲切、耐心,值得信赖;她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青年骨干,省级、市级赛课活动屡获一等奖。
从上好一门化学课,到当好一名班主任;从公费师范生到教育工作者;从学科小白到教坛新秀……变化,对胡邓杨来说是最熟悉的,它们被呈现在每次的化学实验里;变化,也是不熟悉的,教育身份的不断转变,让这位年轻教师一直在思考,在收获,在前进。
蜕变:一位教师的成长之路
为什么要成为教师?从一名学生到走上讲台,胡邓杨在这十年间不停地问自己。2012年6月,胡邓杨从德阳中学毕业,畅想着大学生活,她想起了一路走来的求学之路。
“我读书年龄小,从小学到中学,对于很多课堂知识的理解相比其他同学更困难。”胡邓杨告诉记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如果我是老师,会怎么讲这个知识点。”这样的思考,让胡邓杨早早养成从老师角度想问题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她发现自己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
另一因素,来自于一路恩惠自己的教师。“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小孩,在乡镇学校里,对我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永远是学校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胡邓杨说。
思考来路,不忘初心。胡邓杨在十八岁选择了当老师,顺利成为了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公费师范生。“伟大而充满希望”,是胡邓杨心中形容教师的模样。在青春起航时,她发自内心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荣光。
在大学,胡邓杨积极参加学校支教项目,在陕西省的乡镇学校为留守儿童上课;参加“为中国而教”项目,与大学挚友一起,将教育带到需要的地方。
2016年大学毕业,胡邓杨重回母校,在德阳中学成为一名化学教师。传承的意味更浓,但也意味着对自己要求高、压力大,心态沉重。
褪去大学的想象,面对现实,胡邓杨着急了起来。“工作后,我发现自己的能力好像不能够去帮助学生,仅仅能够给他们一点学科知识,让他们去背一背,记一记,考个像样的分数,兴许高考结束也就忘了学的是什么了。”胡邓杨说。
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她开始怀疑教师这个职业,以前她相信的价值,在那时似乎比不上每学期落在试卷上的冰冷分数。这样的失落感在一段时期内伴随着她,一时找不到出口。
直到2019年,胡邓杨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身处大学的这批孩子,时时挂念她,发信息、打电话,交流中,她发现了,自己教授的东西,除了知识,思维和方法留了下来,深深影响着学生们。
其中,有一位2016级的学生,是胡邓杨班上的化学科代表,高中三年里,胡邓杨带着他参加竞赛,老师和学生,两种身份,却都是新手,于是互相切磋、共同进步。不久前,这位同学告诉胡邓杨自己准备直博了,将跟随一位院士继续求学。
得知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坚持,胡邓杨心里清楚她其实已交给了学生一切:学科思维的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认识世界的角度。
胡邓杨渐渐明白了一名老师的责任:当一位学生离开学校时,学习的知识可能会全部忘记,但老师的言传身教、修为品行,学科的思维方法、认知素养会留在学生身上。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的是耐心,在教书育人上认真付出、保持信心。
课堂内外:用化学的语言去表达
“请一位同学将可乐倒入烧杯中。”胡邓杨向学生展示手中的可乐,将其倒入烧杯中,紧接着,她将包裹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放入可乐中,棉花团立即燃烧起来。
化学课上,实验本来就让同学们兴趣大增,化学物质一经燃烧,更将全班的注意力吸引了。“刚才的实验中,棉花团能燃烧起来,少不了淡黄色粉末的帮助,那它是什么物质呢?在之前的化学反应中是否见到过呢?与它组成元素相同的还有一种物质,什么呢?”一连串的提问下,胡邓杨带领学生走进了课程《钠的重要化合物》。
从容,是如今胡邓杨的课堂风格。她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程度,一步步引导和假设,化学知识在她的只言片语中,配合着PPT课件、自制微课、小组实验、演示实验等,一堂40分钟的课程扎实高效,同学们沉浸其中。
“通过类比、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胡邓杨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教学目标。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化学这门学科讲究平衡,善于从宏观和微观来讨论观察对象。胡邓杨带了三年的学生,在化学课外,比如参加演讲,稿子里对事件的分析用上了从“宏观上看”,讲“配平衡”等词汇,熟练地用着化学的语言表达着对世界的认知。
今年6月毕业的2019级4班高三同学告诉胡邓杨,“胡老师,您就像锌元素一样”。胡邓杨好奇,同学们解释说:锌元素活泼,能够置换出其他金属,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其他物质,同时可以形成氧化膜,很好的保护自己和其他物质。
听了学生的说法,胡邓杨感到高兴和感动。从“活泼”“保护”“改变”“力量”等字眼里,胡邓杨读出了更多意味,因为她担任德阳中学2019级56名同学的班主任,这是她第一次当班主任,与同学们走得更近、感情最深。今年8月,毕业两个月的他们,还不忘热情地邀请她一起玩密室逃脱。
毕业后依然很深的情感,来源于胡邓杨三年里不断寻找自己“新手班主任”的位置,形成“氧化膜”保护着这个大家庭。胡邓杨心里清楚,管得太松,对学生不是一件好事,管的太严,又容易引发学生逆反情绪。
在松弛之间寻找中间地带和平衡的点,在化学中称为“给公式配平”,胡邓杨走得细心,更有重点。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更看重他们品行、品质方面的成长,学习和成绩要有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行为基础。”胡邓杨说,与学生交流中,晚自习等时间经常被预约满,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在她这里,安稳着陆。在这届学生眼里,胡邓杨是“小杨”,是“胡大姐”,是一个勤奋、努力和亲切的姐姐,是一位有想法的老师。
千锤百炼:用一堂课打开一扇门
课堂沉稳、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如今的胡邓扬回想起六年前刚拿起粉笔,走上课堂的样子,觉得这一路走来不可思议。2016年9月,刚大学毕业的她走上课堂。一门展示课上,像每位新教师那样,胡邓杨备课时精确到40分钟里的每一分钟,写下自己要讲什么话,希望学生有何反应。结果,一堂课上下来,“讲得差”,自信心没了。
好在有老教师鼓励。在德阳中学,高中理科有着传统优势,教学扎实,教师队伍过硬。老教师们倾囊相助,胡邓杨“有师傅带”,成长很快。
磨课、练习、思考,学校老教师庞家菊身体力行告诉她努力钻研、把握机会,校领导钟兴华挤出管理工作外的时间,逐字逐句给她修改优质课的教案和课程方案。严格、紧张、充实,慢慢地,胡邓杨开始对课堂有了把握。
胡邓扬告诉自己:在课堂的每分钟里,带给学生知识,传授给他们思维,带领他们走进化学世界。
赛课,在教学这条赛道里,胡邓杨把握住了属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机会。在两位师傅的帮助下,胡邓杨逐渐沉下心来,积蓄着属于自己的“化学反应”。
2017年,胡邓杨加入德阳市高中教师的名师工作室。作为年轻教师,她认识了很多优秀前辈,有更多机会聆听专家讲座,和化学大咖一起研讨问题。
她自己也将大学时读文献、钻科研的干劲提起来,进步很快:2019年9月被评为德阳中学教坛新秀,获德阳市旌阳区教学质量“一等奖”;2020年9月获德阳市中小学实验说课高中组“一等奖”,11月获德阳市第六届高中教师技能大赛(含优质课)“一等奖”;2021年10月获四川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一等奖”;2022年7月获四川省高中化学实验微课开发成果活动“一等奖”……
屡次获奖背后,几乎都是她挑灯夜战的结果。2021年10月的“四川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让胡邓杨“脱了三层皮”,至今记忆犹新。
本次赛课难。一是因为时间紧,胡邓杨8月底接到通知,10月中旬上课。她白天上课,晚上看文献读材料,连轴转。从整理思路到备课、说课、实验、磨课、定稿,前前后后改动10遍,最终才成型。
二是因为角度刁,本次赛课要求“用一节课讲一个化学概念”,规则制定者清楚,老师们平常研究上课多,课本概念这类知识,往往只让学生背记就通过了。胡邓杨需要将概念拆透揉碎,好在平时注重学生思维学习的教学帮了忙。最终,一堂《化学平衡》展示课顺利呈现了出来。
如何上好一门化学课?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胡邓杨脑海里。“多学多听,千锤百炼,重视教学相长,乐于学习和借鉴专家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她总结说。但这样就够了吗?不,她还希望自己“每一节课的40分钟都不会被浪费掉。”
化学,对胡邓杨而言,不仅是实验、是公式,也不仅是赛课拿奖,更多地是这门学科为学生们打开的世界是如何的。
“万物因变化而美丽”“世界因变化而丰富多彩”这些形容时常以题记的形式出现在胡邓杨的课堂设计里,在她心中,如今迈步走入课堂,她走进的属于自己和学生的独一无二的化学世界。
文|陈朝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向颖 | 审核:刘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