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个农村孩子坐上一辆拉土的大卡车,从江阴出发,来到常州,换乘火车,站了30多个小时,到达北京,来到北大报到,这是他三次高考后换来的高光时刻。
十多年后,作为一个成功者,他把自己的奋斗故事翻来覆去讲了三十年,激励了无数人。
到2022年,这位年近60的商业大佬,事业出现危机,公司断臂求生,他没有消失隐退,而是尽力维持。见到作家余华后,他有感而发,说余华小说的主题一直简单而深刻,就是个人在大时代和偶然事件面前,对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以及对于命运的悲凉和卑微的抗争。
这更像是他对自己的总结,在我心目中,他是那个触碰过希望,也对峙过绝望的孤勇者。
上半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即使考进北大后,俞敏洪的上半场也不顺利,好事轮不到他,坏消息却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排队光临他:
大三他得了肺结核,留级一年。
为了出国备战,却被拒签。
为了多挣点钱,他在北大当老师的同时在外面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北大的反应是:开除。
一连串打击后,俞敏洪拥有的只剩下身边的妻子和几万的英语单词了。夫妻二人租了一间平房,重操旧业养家糊口。那个爱写点诗歌爱看些杂书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最熟悉海淀区电线杆位置和流量的生意人,为了吸引更多学生,他想出来一套组合拳:贴小广告、开免费课、讲成功学鸡汤。
自己经历的倒霉和心酸事本来就多,俞敏洪把它们编排成段子,渗透到英语培训的考试技巧中,讲给一心渴望成功的学生听,学生们因此觉得学英语不再是一件枯燥且乏味的事。
靠着惊人的词汇量,百炼成钢的应试技巧,就地取材的励志鸡汤和段子,培训班越开越大,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俞敏洪开始赚大钱了。
那个时代的主题是“出国”和“下海”,《北京人在纽约》大火,想要留学的人越来越多,英语培训供不应求,俞敏洪很快意识到,属于他的时代机遇来了。一个没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最后却帮助无数中国人出国留学。这是一门好生意,2006 年,新东方成为国内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教育公司,俞敏洪成了最有钱的老师。
俞敏洪被视为“教父”级的人物,他的经历就是成功学的标准模板:冲出农村,走向城市,继而创业,走向世界。
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俞敏洪在书里回忆,由于电力不足,教室经常停电,学生就把蜡烛点上,阶梯教室里同时亮起几百根蜡烛,那种感觉特别神圣。徐小平把俞敏洪比作《出埃及记》里的摩西,带领一群年轻的教书匠从一无所有走向财富自由。
中场战事:一群人最后剩一个人
生意做大了,新东方从小作坊发展成“三驾马车”的合伙制,俞敏洪负责托福考试,徐小平负责签证咨询,王强负责英语口语,三个老兄弟形成了互相制衡的格局,但矛盾和纷争也渐渐多了。
最突出的矛盾是王强、徐小平看不惯俞敏洪的母亲插手新东方管理,俞敏洪成了双面胶,一边是亲情捆绑,一边是兄弟情义。王强和徐小平是他用真情和金钱邀请入伙的合伙人,但新东方的起点却是俞敏洪和家里人用三轮车、小广告拼出来的心血,他不可能拱手相让,只好分道扬镳。
上市没多久,王强、徐小平退出董事会,离开新东方,“三驾马车”就此解体。
一群人的征途最后成为一个人的坚持,徐小平写了《中国合伙人》的剧本,并且出钱投资,电影里他借佟大为之口说了真心话:千万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俞敏洪后来在文章里写:面对亲情和工作,我感到了无边无际的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忙,不知道为什么在亲人们最需要我的时候却不能呆在他们的身边,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终极意义。我茫然走出家门,突然觉得自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失去人性的狗。
下半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留学热、下海潮的同期,是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沸腾年代。
2000年,新浪在美上市,百度、网易、阿里等中国公司纷纷登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中概股公司在新世纪初的十年间市值飙升,财富神话目不暇接。
具体到教育行业,胡润有过一个观察,中国教育领域的首富变化,恰恰就是时代的另一面:30年前是新东方,因为要出国的学生和外贸从业者都要学英语,10年前是好未来,因为父母都想让小孩上更好的学校,现在是中公教育,因为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这世界变化很快,新东方远看像一艘海上的巨轮,近看则鲨鱼环伺危机四伏,俞敏洪面对的不再是擅长的英语,也不再是出国的热浪和掘金时代的红利。作为教育行业的“黄埔军校”,新东方培养出来了太多的竞争者。随时冒头的挑战者们尊重他,学习他,研究他,也准备打败他。
俞敏洪成了独自驾驭这艘巨轮的船长,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海啸袭来,彻底灭了鲨鱼,也掀翻了他的巨轮,烈火烹油的教培行业被团灭。
退场: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2021年11月4日,俞敏洪在朋友圈写道: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献给了乡村小学,已经捐献近8万套。
之前鲁豫问过俞敏洪:“你有想过有一天新东方没有了吗?”
俞敏洪回答:“早晚会没有的”。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片尾曲选择了《光阴的故事》,讲的是俞敏洪等一代人的上半场,电影没有讲下半场的故事,如果说上半场是光荣与梦想,下半场就是悲情和无奈。但合到一起,我才发现,他的身上有我所佩服的光芒。
他想办一所斯坦福一样的大学,却在现实中被无限延后,他有为人师者的答疑解惑,他有知识分子的诸多爱好,看书写诗,却又背负一代企业家的罪与罚。但又充满江湖气,用白酒考验员工,他很在乎情谊,却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拼命打下的事业,他必须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大学至今,俞敏洪共读过十三遍《三国演义》,并得出结论,自己最像刘备,布衣起步而终得一方天下。
他与新东方已经无法切割,他已经是新东方的精神符号。
1992年下海,到2022年遭遇一连串时代暴击,曾经和俞敏洪谈笑风生的人物要么跌入深渊,要么隐退江湖,他一个人扛着一切赞美和责备,继续往下走。
网上有一个评价很中肯:不论把英语作为“赚钱的工具”也好,作为“文明的联结”也罢,他点燃过那些“本来没有想点燃的火花”,这就是伟大。
俞敏洪自己说,他做的事情不伟大,但也不是坏事,而且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这是历经劫波之后的卑微自省。
时代浩浩荡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人不去空谈意义和理想,不作恶,通过正向的力量,用知识和人生故事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打算,这就是闪光的人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