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便在全国大江南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退押”运动。在政府出面下,以往剥削贫农的大地主被打倒,土地则被公平地分给每一户贫农。

“减租退押”运动
然而在四川长寿县,政府人员却在一个地主家里搜出了一张特殊的借据,就连中央都被惊动了,开国元帅朱德亲自前来过问此事。这张借据和朱德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
往昔岁月
被搜出特殊借据的是当地一个叫傅德辉的地主。而政府人员之所以看到借据十分惊讶,是因为落款处赫然写着“朱德”的名字,数目则是不多不少的100块大洋。为什么朱德元帅会和远在四川乡下的地主借钱呢?原来,朱德和这名傅姓地主的缘分始于德国留学期间。

朱德与妻子康克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民国。而此时在云南讲武堂任职的朱德也响应革命党人的旗帜,在云南举行重九起义。
按理说,成为民国第一批革命者的朱德,他的前途是高枕无忧的,但他在看到民国时期的广大人民仍然身处战乱、贫穷与饥饿中,内心不禁产生了迷茫:为什么革命成功了,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生存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民国底层民众
抱着对资产阶级革命感到怀疑的念头,朱德拒绝了孙中心让他赴美留学的意见。他决定去一趟欧洲,看看这个思想理论成果丰富的地方有没有真正的救国之道。1922年,朱德暂时卸去军职,从上海出发,远赴欧洲留学。
当时一战结束不久,但德国的经济复苏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劲头,因此国内许多留欧学生的目的地都是德国。朱德也是其中一员,他在航行2个月后到达了德国港口,并在德国自学1年德语,具备了日常交流的能力。

朱德元帅
凭借深厚的学识基础,朱德考入德国萨克森州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学校有悠久的欧式传统,是一所“不设立围墙的高等学府”。在这所大学,朱德遇到了后来慷慨解囊的傅家少爷——傅德辉。
两个同样爱国的青年
当时的欧洲,有大量中国留学生在外寻找救国的道路,而此时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苏联建立在落后的沙皇俄国基础上,但却凭借马克思主义道路快速发展。看到了苏联的成功经验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留欧学生中流传甚广,朱德也成为了这一理论的坚定信徒。1923年,朱德经留欧学生周恩来介绍,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他和出身地主家庭的傅德辉结为好友。

晚年的朱德
傅德辉和朱德一样,都是为了寻求兴国道路来到欧洲的。不过他对化工知识更有兴趣,因此立下了实业救国的愿望。
在留学期间,傅德辉大量资助爱国留学生的生活,而且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学也十分支持,甚至用家里的钱开了一家私人豆腐磨坊,给进步学生用作集会地点。因此,经常参加学生集会的朱德和傅德辉十分熟悉。
而朱德为人宽厚,学识渊博,因此他的名气也很快在留欧学生中传播开来。朱德便抓紧机会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朱德成为了中国留学生会的领导人之一。

朱德军装照
不过在第二年,北洋政府派徐树铮抵达中国,试图用国家利益换取政治支持。这引发了全体留欧学生的不满。在朱德的倡议下,爱国学生们直接冲入中国大使馆,吓得北洋驻德大使魏宸祖连声附和学生们的主张。
正是这件事让魏宸祖对学生领袖朱德怀恨在心。半年后,他利用德国当局禁止游行的政策,将朱德陷害入狱,并让朱德遭到了被驱逐出境的判决。无奈之下,朱德的留欧生涯就这样中断了。不过就在此时,组织给他带来了派往苏联的的另一条道路。

魏宸祖
慷慨解囊
虽然朱德获得了去苏联的许可,但刚刚出狱的他此时身无分文,正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而傅德辉得知朱德的境遇后,直接慷慨解囊,借给他一百块大洋用于路费与盘缠。

民国货币大洋
两年爱国青年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令朱德感动不已。在激动的情绪下,朱德亲笔写下了一张字据:“今借得傅德辉名下大洋100块。”随后,朱德踏上了留学苏联的旅途,而傅德辉继续在德国学习化工知识。学有所成后,傅德辉回到中国,开办了一家水泥厂。
然而傅德辉的实业之路极其坎坷。黑暗的民国政府时常征收高额赋税,令他的企业举步维艰。最终,傅德辉的水泥厂宣告破产,实业救国之路走到了终点。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四川老家,靠祖上留下的土地度日。

民国时期水泥厂
时光如驹,二十余年过去后,民国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而傅德辉也面临着新中国“减租退押”运动的火热局面。虽然祖辈流传的土地被平分,但傅德辉倒也想得很开,面对政府人员的审查十分配合。这才让政府人员查到了那张朱德亲手写下的字据。
当地政府见此人和朱德有关,不敢怠慢,直接向中央汇报。当朱德得知此事后,他喜悦不已,立马批示:这位傅先生是高技术人才,你们切不可为难他!就这样,傅德辉在经历“减租退押”运动后,来到了北京面见老同学朱德。

正在批阅文件的朱德
两位爱国者相见,当年在欧洲留学的点点滴滴立马涌上心头。在朱德的鼓励下,傅德辉认识到了新中国才能给他展现才华的舞台。后来他担任四川工业厅化验室主任,为新中国的化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至于朱德与傅德辉之间的这段情谊,也被人们传为了一段佳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