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我们中学课本学到的文章,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关注我,看看是怎么样的故事呢?
东周时期,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动大军进攻鲁国。齐鲁两国相邻,为了领土纠纷,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发生。齐国主动进攻鲁国的原因,是为了报复不久前鲁国对公子纠的支持。这次齐桓公是大举进攻了。
当时管仲刚来到齐桓公身边,对整个形势还不太了然,再说原先管仲就是公子纠的人,对这次征讨鲁国,也不便发表意见。
齐军凭着兵强马壮,长驱直入,只用了几天时间大军就已经抵达鲁境内的长勺了。迫不得已,鲁庄公只得亲自带兵前去迎战。

鲁庄公正在筹划战事,有人报告说有个叫曹刿的求见。曹刿直截了当地问庄公:“鲁国凭什么去与强大的齐军抗衡呢?”鲁庄公想了想说:“有衣有食我不敢独自享用,常常分一点给别人,我想,那些得到好处的人就会出力地去为我打仗。”
曹刿不屑地说:“这样的小恩小惠你只能施予极小的一部分人,广大的民众还是不会为你去卖命的?”
鲁庄公又说:“我按时祭祀祖先和神灵,祭祀所用的牛羊玉帛都是按规定的,一点都不敢马虎,在这方面,我是一直守信用的。”
曹刿又否定,说:“单是守信于祭祀祖先和神灵,显然还是不够的,神灵也不会为此保佑你的。天道远,人道近,战争最终靠的还是人和人气。”
鲁庄公沉思了一会,说:“我做得最值得一提的事是,国内的大小诉讼案件,虽然不可能做到每件亲自审理,但我能做到的是,要求相关部门件件按实情处置,决不马虎。”
曹刿听了,马上高兴地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如果你真能这样做,那是老百姓最欢迎的事。只要老百姓真心拥护你了,何惧于齐国?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被曹刿的一番话说服了,相信他是一个有军事头脑的人,就与他一起驱车来到了阵前。这时,两军正对峙在长勺的一马平川之地。

齐军仗着兵多将广,首先击鼓发起了冲锋。这时,鲁庄公也想击鼓反击。曹刿马上止住他,说:“不可。”
当齐军第二通击鼓时,庄公问:“我军可以击鼓进军了吗?”曹刿摇摇头,还是说:“不可。”很快,齐军擂响了第三通进军的战鼓,这时,曹刿奋然高呼:“我军可以击鼓进军了。”这时,鲁军如离弦之箭一样,直向着齐阵冲去。齐军竟经不起这突然的一击,溃退了。
鲁庄公惊喜不已,马上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加以阻止低声说:“且慢,让我观察一下。”他下车看了下齐军败逃时的车轨印迹,又上车观望敌军的旗帜,最后才对鲁庄公说:“下命令吧,可以追击了。”这一战,鲁军大获全胜。鲁军乘胜追击,一举把齐军逐出了鲁国的国境,这是鲁齐两国交战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国的缘由。曹刿回答道:“打仗,靠的是一股勇气。一鼓作气,二鼓就衰了,第三鼓就力竭了。在敌军三鼓后发起进攻是最妥当的,因为那时敌军最倦怠,而我军是后发制人,敌人三鼓而竭时,我军方一鼓作气。这样,就凭我军的那一股子勇气把强敌给打败了。”后来人们利用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
鲁庄公当时又问:“敌人败退了,你为何不主张马上追赶呢?”曹刿回答说:“齐军虽然败退,但它究竟是个大国,兵力强大,说不定他们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埋伏,如果贸然紧追,说不定是会吃大亏的。后来我看到敌军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才相信他们阵势真的全乱了,所以才请你下令追击。”
“长勺之战”齐国的惨败,使齐桓公发热的脑子清醒了许多。他明白了,齐国虽说是一个大国,但如果不革新朝政,在列国的剧烈争斗中败亡也是可能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齐桓公就决心依仗管仲实施改革了。
为什么鲁国军队能以弱胜强,关注我,看下回分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