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乐集镇人民政府
伯乐集是一个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处的小镇,也是伯乐集镇人民政府的驻地。它的东边是东田楼,西边是西杨庄,南边是袁庄,北边是李海。整个镇的总面积为0.7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占0.51平方千米。镇上有326幢房屋,共有202户居民,人口总数为970人。这里的居民姓氏多样,有孙、李、张、王、朱、胡等姓。
这个村庄最初被称为王子村,建村的具体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它是伯乐孙阳墓的所在地。在清康熙年间,王子村被改名为伯乐村,因为伯乐孙阳的墓地就在这里。随后,伯乐村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因此得名伯乐集。1955年,伯乐集加入了初级公社,一年后又加入了高级社。到了1958年的公社化时期,伯乐集成立了伯乐集大队。1984年,伯乐集大队更名为伯乐集村民委员会。

伯乐集驻地
孙阳(约公元前680年一前610年)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擅长相马,曾为秦穆公服务,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同时也善于识别人才,因此被称为“伯乐”。后来,人们将主管天马的星宿伯乐喻为孙阳,世人因此称他为伯乐。他留下了《伯乐相马经》《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著作,其中《伯乐针经》被公认为家畜针灸学的奠基之作。《庄子》《列子》《韩非子》《楚辞》《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对他事迹的记载。孙阳后来在故乡去世,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葬于此”。从春秋时期以来,伯乐的后人一直延续至今,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孙期(字仲或)就是伯乐的后裔,他的家族祠堂的楹联写着:“伯乐宗风绵世泽,仲或孝感振家声”。如今,成武地区的孙姓族人中有许多是伯乐的后裔。
伯乐墓位于伯乐集村西南,封土高度为3.8米,直径为16米,呈现覆锅状的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明嘉靖时期重修的孙阳伯乐墓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封土也一直保持原状,尽管后来被平掉。在70年代,曾经在伯乐墓前的挖掘中发现了残碑,上面刻有篆书“孙阳”,但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踪了。80年代,孙氏族人重新封土了原址,并用青砖围起了坟丘。2006年,成武县人民政府对伯乐墓进行了重修工作。2009年,伯乐墓被公布为菏泽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伯乐集的传说:在清顺治年间,中原大地爆发了榆园军起义。李化鲸作为一名流亡者,暗中策应起义,杀死了成武知县宋贤都和他的二十多名官员家属,攻占了曹县和定陶。清廷平定叛乱后,都统仍然想要屠杀成武城,但幸好济宁道观察坚决争取保住了成武。从那时起,城内的官员们都胆战心惊,增加了驻军和马快的配备。
康熙三十年,成武发生了畜疫,马匹们都生病了。城内的兽医治疗无效,于是从县西北方的王子村找来了一个姓孙的兽医。经过他精心的治疗,三天后病马们开始好转,开始吃草,五天后基本恢复了正常。知县非常高兴,特地设宴款待孙先生,并促膝长谈。第二天,他们一起前往瞻仰伯乐墓,向伯乐致敬,并发布了一份文告:将孙阳伯乐墓所在地的王子村改名为伯乐村,将积善社改名为伯乐社,并设立了伯乐集。(来源:成武村落图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3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