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4岁的杨礼波,是鹤壁市浚县善堂镇中心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兼外科主任。自2000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一路从普通医生成长为卫生院业务骨干。
“现在,我走上了卫生院的管理岗位,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谈到在基层行医多年的感受时,杨礼波说,“不容易,但总要有人坚持干下去,当好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8月24日,记者目睹了杨礼波处理急诊时的沉稳与老练。身材魁梧的他,眉宇间透着英气,笑起来脸上有两个酒窝,很有亲和力;可处理急诊患者时,他却目光坚定,处置果断。

“礼波,你还没走?孩子绊倒磕住门牙了,快帮忙看看!”当天19时30分,善堂镇居民张某抱着4岁的女儿,急匆匆地向卫生院急诊科跑去,恰好遇到了杨礼波,便赶忙上前求助。杨礼波见状,立即为小女孩处理伤口。3分钟后,疼得哇哇叫的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孩子的母亲和奶奶也松了一口气。
浚县中医院院长、原浚县善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赵虎这样评价杨礼波:“他很能干,执行力非常强,敬业、进步快、对业务精益求精,不仅医患关系处理得很好,还很有创新精神。”
日历背后的格言让他从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用这句话形容刚刚获得“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的杨礼波,再合适不过。
“我叫杨礼波,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代表,能够获此殊荣,深感荣幸。今后,我将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百姓的健康。”8月17日晚,在河南广播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大厅,杨礼波的名字第一次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时间拉回到1996年。这一年,杨礼波考上了新乡医学院社区医学专业,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杨礼波说,他虽然不是医学世家出身,可学医却是他从小的愿望。读初中时,杨礼波有一天习惯性翻阅着家里的日历,忽然看到两句格言:一句是“能治病的医生是一名好医生”,另一句是“能为病人找到好医生的医生也是一名好医生”。这两句格言,仿佛一粒“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996年,新乡医学院第一次设立4年制社区医学专业,杨礼波有幸赶上。经过大学4年的系统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浚县善堂镇中心卫生院,有了第一份工作。
“卫生院当时仅有一排平房,外科有4名医生。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日子过得充实又难忘。”杨礼波说。后来,通过不断学习,杨礼波又考取了医学本科学历,一直工作在卫生院。如今,杨礼波已是善堂镇中心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分管医、药、护、技以及基本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个人成长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相连
参加工作第二年,经同事介绍,杨礼波和内科医生孙红霞相识,并顺利步入婚姻殿堂。事业的顺利以及家庭的幸福,让杨礼波对善堂镇中心卫生院有很深的感情。从那时起,杨礼波就在带教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下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参加工作以来,杨礼波的个人成长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相连。2012年,杨礼波担任善堂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副主任。他践行卫生院的“三创精神”(创新、创业、创先),及“三种意识”(责任、执行、必胜),一次次攻克了科室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他扎实、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2015年,杨礼波任善堂镇中心卫生院医务科科长,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加强业务培训、组织乡村医生技术培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等,降低了医疗事故发生率。2017年,为了满足患者对微创技术的需求,善堂镇中心卫生院购置了腔镜设备,杨礼波又带领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腔镜微创手术水平。
“外科医生大多是在学习中成长,我也不例外。”杨礼波说。
曾经杨礼波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工作。与此同时,善堂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多次找他谈心,认为他是卫生院发展的“顶梁柱”,不希望他走。
“我想留下来,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成为一名能治病的医生。”杨礼波道出自己坚守基层的原因。
杨礼波说:“国家正在推行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我所学的社区医学专业正好可以派上用场。留在基层,我可以更好地发挥所长,解决群众就医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落实分级诊疗政策,让‘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就这样,杨礼波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等新手术和疑难手术,其中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填补了善堂镇中心卫生院的技术空白。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少花钱、看好病”
“我是农民出身,知道老百姓不容易。我想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这是杨礼波坚守基层的初心。

“杨大夫的水平真高!我们全家人都没有想到我妈能恢复得这么好!”2019年9月,当时98岁的李老太太在散步时不小心摔倒,出现髋部骨折。家人将其送到善堂镇中心卫生院救治。杨礼波接诊后,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认为老人符合手术指征,随后为老人成功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术。
8月24日晚上,为了看看李老太太做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恢复情况,杨礼波下班后便来到李老太太家中。
李老太太年轻时是一名教师,现在虽然她年纪大了,听力不好,但是可以看清写的字。“娘,这是给您做手术的杨礼波大夫,今天来看看您。”李老太太的儿子在笔记本上写道,并指着杨礼波对李老太太说道。看到笔记本上的字,李老太太抬头看着杨礼波,拉着他的双手说:“我想起来了,是你给我做的手术,救了我的命!”李老太太的儿媳妇贴着老人的耳朵根大声地说:“娘,我扶着您在院子里面走一走,让杨大夫看看您身体的恢复情况。”
“不用扶,我自己可以走。”101岁的李老太太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十分平稳地在院子里走了一圈,精神状态非常好。在随访期间,杨礼波担心李老太太在院子里站累了,随手搬起身边的一个椅子让老人坐下。李老太太坐下后,开心地拉着杨礼波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实际上,在善堂镇,杨礼波的“特殊患者”,还有很多。
2019年3月,善堂镇西善堂村的一名1岁多的男孩因误食瓶盖儿出现呼吸暂停。当时,孩子的生命体征消失、呼吸暂停、牙关紧闭。紧急的关头,杨礼波把瓶盖儿从男孩儿的喉咙部位取出,随后又为孩子实施心肺复苏,后来男孩被转诊到当地县级医院进一步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2020年11月,善堂镇西褡裢村的张留怀术后恢复良好,但迟迟不肯出院,并且一直愁眉不展,谁说也不管用。听闻此事的杨礼波,走进病房和张留怀聊起了家常。原来,张留怀的家庭十分困难,尽管享受了多种帮扶政策,还欠了几百元的医疗费用。杨礼波提议,科内工作人员捐款帮助张留怀,得到大家的支持。办好出院手续后,张留怀握着杨礼波的手,泪水一直在眼圈内打转,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医多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少花钱、看好病”一直是杨礼波的目标。近年来,杨礼波和同事们一直在努力提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现在,善堂镇中心卫生院从最初能开展两三种常规外科手术,到现在能熟练开展腔镜下股骨头坏死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等三级手术,外科服务能力实现了由弱到强;实现了妇科、骨科手术的常规开展;实现了中医科、康复科、全科医学科的从无到有。2020年,善堂镇中心卫生院在鹤壁市率先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成功晋升二级综合医院。2021年,在杨礼波的带领下,善堂镇中心卫生院胸痛中心救治单元成功抢救急性心梗患者17例。
如今,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善堂镇中心卫生院床位使用率达到80%、患者上转率逐年下降;诊疗目录从75个病种提高到100多个病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65%的患者留在了乡镇治疗,让老百姓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安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本报记者 王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