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春桃
余仲廉诗评(42)
雪泥红爪诗作证,一片孝心可鉴天
作者:唐征祥

作者:崔逢春
作为一位儒商、一位哲学博士,特别是作为一名诗人和与我相交四十年的朋友、兄弟,仲廉弟来电话说,许多人给他写了诗评,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他准备出版一本诗评集;刚好他纪念父母的《椿萱集》(《椿庭卷》《萱堂卷》两卷)即将出版,便对我说:“你是家乡石首的文人,又是最了解我父母的人,你就写一篇有关《椿萱集》的评论。”
关于他诗歌的众多评论,大多我都认真拜读过,转发过。且不说那些专业、华美、准确、独到的评介和论述,单是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署名,便令我望而生畏,知道只有学习、鉴赏的份儿。在没接到邀请之前,是万万不敢生出“试一试”的大胆想法的。与那些大师们“同框”,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满腹经纶,需要卓越才识,和需要“到得还来别无事”(苏轼《观潮》)的睿智与旷达。我一蛙居小城的“土秀才”,除了朴实、真诚和近水楼台这些优势外,见地和文辞是万万不敢拿来晒的。或许仲廉兄弟邀请的恰恰是这份朴实、真诚和相识、相知的情感吧!
于是,我连夜加班补课,一篇一篇地重读。“六弦琴啊,六弦琴/没有了父亲的手/你开始沉默不语”“ 您做的饭菜就是对我的胃口/无论是什么吃起来真香/在当时我怎么也不明白/凡是我喜欢吃的食物/您都会说您不爱吃/可是我吃剩下的东西/发现您都吃个干净”“ 汝敬父亲八百杯,父说杯小不胜饮。推杯换碗相互敬,喝罢十缸酒一吨。”“丁酉大雪夜难眠,梦回少年出乡关。慈母解巾脖上围,护儿人生天涯暖。”……边读,脑海里边冒出些词汇和句子,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比如母爱读尽泪满襟,比如厚德载物,比如义薄云天……
词是一些好词,句子也是一些金不换的句子,也贴切,也感性。但读了他祭父忆母的两首长诗后,我决定给这些认识和感慨加一些注脚,权充作对他诗意人生的鉴赏,或者说为他们父子情深、母子情浓作个证吧!

摄影:春桃
“母亲,我亲爱的妈妈/您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十三人/并且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灾难苦难重重的岁月/这其中生与死的悲惨磨难/是非经历者无以想象的”。(《萱堂卷?吟春晖》)仲廉弟如是陈述其父母为养育他们兄弟姐妹所遭受的苦难。于此我深知,他童年时期的家境十分贫寒,年七岁,母亲尚需“勒紧裤带,抖擞精神。挺起腰杆,自力更生”(《萱堂卷?慈母诗传》)。父母将十三个子女中的五男三女,养大教育成人,勤扒苦做,吃尽了苦头;特别是母亲,吃的苦、受的难,令人无法想象;而家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都是从苦难中熬出来的。“您是一个不知疲劳的超人/只知道我们睡觉了您在干活/我们睡醒了睁开眼的时候/看到的是您仍在忙碌不停/我是没有发现您有过休息”(《萱堂卷?吟春晖》),为了求生存,“老佛爷”需要没日没夜的劳作。然而,在《忆“老佛爷”些许·在武昌殡仪馆和妈妈说往事》中,深夜起来如厕的仲廉弟,发现了在一堆猪菜里睡着了的、一手拿着猪菜一手握着剁猪菜的“老佛爷”;原来,“超人”“老佛爷”并不是超人,“您表现得像个超人,其实您并不是神话故事中的超人,是一种不得已的责任,是一种不得已的拼命,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和生存,强制自己夜以继日的像个超人不停干活”。已是夜以继日劳作,勉强度日,却还需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撕心裂肺,“我的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受不了时代苦难的煎熬/先后用短暂的人生告别您而去/他们用生命的终止作为语言/来向我们诠释您的苦难”(《萱堂卷?吟春晖》)。
“那是我四岁多的时候/我笨笨地清扫着屋子/您看见即亲切地赞许/玩耍还能得表扬的我/扫地竟然能使我快乐/从此主动地、持续地/把家里的每一间屋子/都给打扫得干干净净/您也变换着表扬艺术/不断赋予我充沛能量/就这样,扫地的习惯/在表扬肯定中成长成形/成了我人生的行为习惯/演变成了我的为人处世/在与人的相交相处之中/养成了主动积极的性格/多做事多付出,多奉献”。(《椿庭卷?父亲——您是本书》)仲廉弟以为自己付出、奉献的性格,源于父亲对自己清扫房屋的表扬,于此我深以为然。他上小学时,早晚都要步行六、七里,特别是要赤足涉过一条很宽的沟渠。夏秋倒还凉爽,涨水还可以游泳。而冬春寒冻,赤脚淌水犹似刀剑刺骨,当时他想这里要是有一座桥该多好啊!过往行人和求读学子就不用淌水而过了。三十多年后,他为完成自己儿时的心愿,在家乡修筑多条道路和桥梁,其中一座曰“心愿桥”,一座曰“南杨桥”。“心愿桥”何人所书我没有留意,而著名书法家金伯欣书写的“南杨桥”三个镏金大字迎着朝阳,更有由荆州市宣传部副部长、教育局长付铁海撰写和由著名艺术家丁竹君书写的《南杨桥记》碑刻立于桥边,给当地的学子们带去了无限的希冀。“南杨当国”,明朝廉相杨溥就出生在离此不到二公里的地方。据说,他在修筑此桥即将竣工之时,曾与杨溥梦中神会,故此名曰“南杨桥”,以激励家乡后生。
“您以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而对身患巴骨流痰晚期的少年/世人见之心凛避恶臭而远离/您却用口亲吸少年身上的脓血/历经半年拯救了死亡的生命/是不是您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抢救溺水者的生命/是不是您不怕失去生命/用口吸毒蛇咬伤人的伤口/蛇毒使您昏睡几日不醒/险些葬送了您宝贵的生命”(《萱堂卷?吟春晖》)老佛爷之被尊为老佛爷,在于她的大慈大悲、怜悯之心,在于她吮吸脓血不避恶臭、挽救溺水者不遗余力、救治中毒者不顾自身;陈婶娘、陈姐姐之被敬为陈婶娘、陈姐姐,在于她的付出和奉献,在于她孝敬父母、友爱乡邻,“自己家里的事多得都忙不完/还要去照料七八位孤寡老人/还要一批一批地抚育别人的孩子/还要三天两头赶到这村那村/去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还要去东家跑西家的调解/清官也难断的家庭矛盾和纠纷”(《萱堂卷?吟春晖》)。仲廉弟很好地传承了老佛爷的博爱之心,在为他人付出、为他人奉献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从您的人生还悟出个道理/越是为自己的人反失去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靠自己/结果并没有得到什么成就自己”(《萱堂卷?吟春晖》)。

作者:崔逢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困苦交加的文人雅士,不只杜工部,很多都发出过“先天下而忧”的宏愿。然而很真实的历史却是,不少后来富贵了、发达了的文人墨客又都会忘记“心忧天下”的理想抱负。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仲廉弟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他创业成功后,没有贪图享乐,除了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外,他把更多的心力用在慈善上。他们夫妻二人成立了湖北博昊基金会,资助最优、最困的学子读大学已达2000多名,二十年来耗费3个多亿。平常的扶危济困、公益性活动捐资不计其数。新闻媒介采访,他都会一一拒绝。
从善如流,不忘初心,余仲廉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厚德载物,有的人有个几百万就会发疯,花天酒地,豪横嚣张。而有的人身价百倍,却不骄不纵,不奢不炫。剩菜剩饭,他吃;破衣破衫,他穿;工作中、业务接待需要一部豪车,而反复思量后,购买回来的依然是普通的商务车。他说,我们的财富将来都是社会的,我们要慎用,要用到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对象和关键的事上。
“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这是楚霸王项羽张扬、悲催的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豪放、高调的诗酒人生;仲廉弟在工作之余,喜爱读书写诗,书法功底也十分了得。他一生写下的诗歌不下几千首,哲理的,孝廉的,思亲的,思乡的,向上向善的,信手拈来,皆可入诗。他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却充满智慧,情绪饱满,令人时常动容,颇有“香山居士”之遗风,又有“东坡居士”诗的旷达和清欢。
余光中,余秋雨,余华……余仲廉是余姓之中又一位从事文学事业很成功的人!

摄影:春桃
(作者简介:唐征祥,笔名唐糊糊、王川。湖北公安人。从警40余载,从小热爱文学。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纪实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湖北省作协会员,石首市作家协会执行主席。)

作者:崔逢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