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特殊的礼物作文500字,特殊的礼物作文500字初一!

特殊的礼物

《昨天的故事》刚见报,一位老朋友就向我建议,你应该把“香烟的故事”写进去。多少年过去了,难得他还记得住这件小事。惊诧之余,自然又勾起了我对那段往事的回忆。

事情要从1971年12月21日那天说起。这天,晴空万里,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中午,部队正在吃午饭。突然间听到附近阵地上响起了战斗警报,随即传来了“咚!” “咚!”的炮声。

值班指挥员一声令下,我们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钻进防空坑道。过了不久,听到哨兵在喊:“是运输机!”坑道里十分潮湿,空气中散发着一股霉味。听说是运输机,大家不等指挥员命令,便争先恐后地冲了出去,站在树阴下看热闹。

我们抬头望天,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一架大型运输机正朝着湄公河飞去,在它的前后左右可以看到高射炮弹爆炸的朵朵白烟。

飞机很快就飞出了我们的视野。正当大家在为没有击落飞机大感遗憾的时候,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发生了——那架飞机鬼使神差地又掉头飞了回来。这时,阵地上又是一阵急促猛烈的炮火,敌机冒出了一股黑烟,接着就摇摇晃晃地往西南方向栽了下去。

“打下来了!”在阵地四周观战的指战员们一齐欢呼了起来。

据目击者说,飞机掉下来后,香烟就象天女散花似地撒落在森林里。附近的老挝居民纷纷涌向飞机坠落处,用背篓一篓一篓地往家里运香烟。过了不久,我高炮部队派出的人员封锁了现场,进行紧张的清理。在缴获的战利品中,仅香烟就装满了5卡车。

当天晚上,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包香烟。同志们打趣地说:“眼看元旦就要到了,想不到美国运输大队长大老远给我们送来了这特殊的礼物。”香烟包装得十分精美,都是带过滤的。在这之前,我们还没有人见到过这种带“把”的烟。

拿到香烟,战友们纷纷开始吞云吐雾,品尝起洋烟的滋味。我不会吸烟,为了分享胜利的喜悦,也破例吸了几口。

文明之师

我们在山青水秀的南本河住了一年多,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这里称得上是风光美丽的好地方。

站在漫水桥上,可以看到桥下流水悠悠,岸边芳草萋萋,绿竹丛丛,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了。

我们部队就驻扎在离桥两百米左右的树林里,同志们经常到河边挑水,洗衣,可以说同南本河有了一定的感情。

  漫水桥头有一片沙石滩。这里河面较宽,水流平缓,是我们洗衣、被常到的地方。可惜的是面对清凉诱人的河水,即使天气再热,我们也不能下河游泳、洗澡。前面曾经提到过,为了防止疾病,我们一年四季用于洗脸、刷牙、冲澡的水,全都是经过烧沸消毒的,下河游泳自然是在禁止之列。实际上在那里,不用说游泳,有时就是洗衣服也不得安心。原来,当地人洗澡习俗很是开放不羁,男女不仅可在一处洗浴,而且不避旁人。

在南本河畔,我们曾多次遭遇这样尴尬的场面:正在洗衣服,突然有一伙老挝男女青年结伴而来,男的在上游,三下五除二脱掉衣裤,转眼间就没入水中;而在稍远的下游处,女的则从容不迫,一边往水深处走去,一边往上卷着身上的纱笼,到水可没胸处,就将纱笼整个团在头顶上,之后,他们就在水中尽情游泳嬉闹了。

我军早在红军时期就有“洗澡避女人”的纪律,如今在异国他乡,更要注意这一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收拾起正在洗着的衣服、被单,匆匆撤离,以避瓜田李下之嫌。

河里多鱼。站在河边,随时可以见到一群群的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真令人眼红手痒。

部队出国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爱护老挝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此,上级规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手段狩猎、捕鱼。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临渊羡鱼”而不能“退而结网”了。但是,每逢老挝人捕鱼,我们都会赶去看热闹,从中分享乐趣。

有一次,正赶上部队休假日,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随之有人高喊:“快去看,老挝人炸鱼了!”我们跑到河边一看,只见河面上白花花地漂流着一大片已翻白的鱼。几个脱掉衣裤的老挝男人扑向河中,没过一会儿,便一边大声吆喝着什么,一边往岸上扔鱼。一伙姑娘则在岸边嘻嘻哈哈地跑来跑去,往袋子里装鱼,一时河边热闹非凡。最滑稽的是有几个老挝小伙子,竟光着身子在浅水区追逐着尚能游动的鱼。也许是看到一旁有众多的中国兵看热闹,他们有一点不好意思,只好一手遮羞,一手逮鱼,忙乱中难免捉襟见肘,洋相迭出,惹得在场的人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

当时,老挝山区生产方式仍处于刀耕火种的落后状况,这里不仅民风淳朴,而且生活方式也十分原始,他们平常都是用芭蕉叶包着饭团,用手抓着吃。吃鱼也很简单:在河边的草地上,他们将刚弄到手的鱼剖肚去肠之后,就放在火堆上烧烤一会,不加任何佐料,便美滋滋地啃食起来了。

发生在南本河畔的“入乡不随俗“ “羡鱼不结网”的故事,反映了我军作为文明之师的一个侧面。当年,在老挝除了我援老部队之外,还有印度支那三国四方及泰国的武装组织和人员。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纪律最严明。由于身在外国战场,情况不明,语言不通。为减少不必要的纠纷,部队入寮以后,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直接同老挝人打交道。一切要交涉的事宜,均由专门设立的“友谊股”出面联系。此外,部队每到一地,都有组织地开展为老挝群众看病、修路,疏通水渠等活动,努力增进中老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国军人的言行举止,赢得了老挝人民的尊重。记得有一次我们部队在野外放映电影,照例有许多“外国观众”到场凑热闹。电影开映之前,有一老挝老人主动走到我们身边热情地打招呼:“萨海(同志)”同时竖起大拇指讲着生硬的中国话:“好!好!”,接着又指着场外丛树旁正在和几个老挝姑娘搂搂抱抱的越南顾问,伸起了小指头,摇摇头,连连向地上吐口水,随后,叽哩呱啦地说了一通什么。尽管我们听不懂他的话,但看得出他们是在由衷地赞扬我们部队的军容军纪。

回国归建

1972年11月6日,部队奉命分批撤离老挝。

清晨,汽车缓缓驶出营地。此时,树林中静悄悄的,已没有往日部队晨练出操的喧闹声。我们默默地坐在车上,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向周围熟悉的一切告别:那一座座熟悉的营房,已收拾得干干净净,那是留给即将进驻的兄弟部队的;营房前的那一块大空坪,是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搬掉几株大树,开辟出来的,在过去的日子里,它集篮球场、操场、电影放映场于一体,为丰富部队的文体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车队驶上了大公路。在车上遥望那漫水桥头一侧的菜地里,还展现着一片诱人的翠绿。这些菜地是我们为实现蔬菜自给,顶着烈日开垦出来的,如今那满畦的青菜,已成为我们留给兄弟部队最好的礼物了。

车队驶经同我们一河之隔的八零医院和步兵营驻地时,早已等候在公路两旁的战友们一起围拢过来,他们一边高呼“热烈欢送七一三大队胜利回国!” “向七一三大队战友们学习!致敬!”的口号,一边大把大把地往车厢上抛洒着水果糖。多么诚挚的战友情谊啊!在国外我们都是“中国老乡”。特别是在南本河这一年多的日子里,我们三个单位在保障空、地安全和提供医疗防疫保障方面结下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生死友谊。如今,我们先回国了,他们尽管依依不舍,但仍衷心地为我们高兴,为我们送行。

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回到了祖国,当汽车驶进国界,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车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打心里欢呼:“祖国,我们终于回来了!”秘密出征,悄然归来。尽管此时看不到鲜花,听不到掌声,但是,不辱使命,对军人来说已足以自慰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