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田野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春天的田野作文300字二年级!


农历的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也是传统的祭祖节。

回乡祭拜了祖先、父母。

雨后的早晨,空气清新,我和家人来到了曾经踏过的那片田野。

我们沿着田间小路来到三村交界的“舍茶摊”。当年的小瓦房已不见了踪影,但见地上有砖砾痕迹。旁边干农活的人说,这就是它的位置,早就拆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

曾听娘说,那是有人捐钱盖的。由于地处三村之间最高的岗地,离村远。有人会在这里摆些茶水为赶路的人急用,这真是古人的善举,很像驿站。

我们张家的祖坟紧邻北边,位于周围海拔的最高处,今已夷为平地。

据村志记载,祖上张璠清朝顺治五年,被举为拔贡,廷试一等。后曾两任武昌府知府,此间建功获赏,于故里修建48座高楼,闻名遐迩,商旅云集,村名“张楼”由此而来。

村里至今留存有部分老宅院、旧楼房,有些仍被同族人居住,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家族的繁盛。

小时候经常看到那些房屋门大阶高,雕梁画栋,也常常听娘讲起先辈的典故。祖先的故事就这样口口相传,绵延不绝。到我这里不知是第几代子孙了,但是祖先的兼济天下、勤勉向学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原来穿过小沟壑的乡间小路,现已被附近南水北调工程的土给填平了,但见一排风中飘零的杨树和布满的杂草沿T型方向延伸着,这里曾留下过多少商旅、学子的足迹。

紧邻祖坟的东、北边都曾有上世纪80年我家承包过的耕地,

站在东边的耕地上,不禁泪流。

这里曾是我家的烟叶地,当时种烟叶是农户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那是我的高中时代。每年放暑假,都要来距家4里地的这里打烟叶。娘有病在家,我和小妹俩人从天刚亮干到日上中天还未能结束。天热,地长,活多,我们汗流浃背,手上、头上都是气味难闻的烟油子;之后满车拉回,直到天黑才完成所有工作,此时的我们早已疲惫不堪。有时还伴有腹痛难忍的痢疾

整个过程对于正处青少年的我们来说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正是逼我努力学习、走出农门的一大动力————再也不愿打烟叶,再也不闻烟叶味。

北边曾是妹妹种过的红薯地。暑假里我常常和妹妹一起来这里除草、反秧。

不会除草的我有时会无意中把红薯的小苗除掉,常惹得妹妹火冒三丈。

当时的我不解:不就是一棵红薯苗,至于这么发火吗?

现在想想,这么干旱缺水的岗地,一棵红薯苗从栽种、浇水到成活,要耗费妹妹的多少心血呀,关键是:水要一桶一桶拉到4里多地的岗上来。

原来的我是那样地不小心,难怪妹妹气急!

后来娘常常提起,岗上干活的邻里曾告诉过我娘,我们姐妹在地里干活吵的是“锣鼓喧天”。想必有病在家的娘该是多着急呀!

唉,那时的妹妹也很无奈我这个不懂稼穑的姐姐!

祖坟的西北曾是我们生产队的大斜地,也就是三角地。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深秋的分红薯,总是在黄昏后,按人口论堆分,全部结束后天已经黑了。

那个年代家家缺粮,高产的红薯成了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除了存一些外,大部分要擦干晾晒,以便于磨成面粉,以度饥荒。

擦红薯干是属于有技术的体力活,一般是大人擦,孩子摆。如果外地工作的哥哥不及时回来时,就要娘自己单独来干,有时也会有亲邻来帮忙。

此时田里开始星星点灯了,刚开始有大人之间的说笑,也有大人吵孩子的声音。慢慢地天越来越黑,声音越来越少,灯也越来越稀。

北风萧萧,周围漆黑一片。

别人家的大人多,可以同时几个人擦干,我们家只有瘦小的娘,衣裳单薄,秋风瑟瑟中汗湿衣背,娘的哮喘病就是这样落下的,临终也未能痊愈。

孤单的娘,为了幼小的我们有个温暖稳定的家吃尽了苦头,坚强地挺立着!

如今娘静静地躺在她曾经耕耘过的田野上,安然入眠了。

我沿着田埂走着,拍绽放的野菊,闻满地的青蒿,摘枝头的酸枣。眼前的每一层垄阶,每一片田地都曾留下我们儿时的足迹。

在那“不学数理化,照当接班人”的小学时代,没有作业,没有书读,我们的课余时间都撒在了这片广袤的田野上。

初春我们在垄阶上采茵陈、挖茅根,盛夏我们在休耕地里拔猪草、看彩虹;中秋我们在田地里逮蝈蝈、捡玉米……

这片田野见证了我们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

去田野的路仍然原来老路,仍然是一里长的三个大坡,只是坡度变缓了。

此时脑海中呈现出哥哥、二姨夫上岗拉粪时,躬身的背影,尽管前有牵引之绳; 下坡负重时细碎的脚步,尽管满脸收获之喜。

这条长路见证了多少乡亲稼穑的艰难,也逼出多少学子勤勉地求学!

路旁原有一条长长的灌溉水渠,建于1975年5月,记忆中没用过几次。这是农业学大寨时留下的痕迹。

目前只剩下三层楼高的龙头渠。在阳光下,顶部的五星图案熠熠生辉,“壮志凌云”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它历经60余载,在秋风中巍然高耸,屹立不倒。

春天的田野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春天的田野作文300字二年级!

春天的田野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春天的田野作文300字二年级!

身边的田野如今已规划成了千亩良田,大型犁地机、播种机正在希望的田野上隆隆作响。我的家乡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附近的青蒿素加工厂身材魁梧庞大;海拔最高处建设中的千亩光伏发电站电焊光闪;我的家乡也开始迈向农村工业化。

于是我心血来潮,和妹妹、发小微信视频,让她们也见证一下家乡的沧海桑田。

望着田野下的村庄,那里有祖先的高楼、袅袅的炊烟,那里有亲爱的邻里、熟悉的小巷,那里有曾经就读的“张楼中学”,更有我魂牵梦绕的老屋房。

身边的那片田野呀,你不仅用肥沃的土地滋养了远方的游子,你更是他们精神家园永存的地方!

耳边响起了儿歌《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20221101于疫情午后家中

作者:张玉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