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人似乎很喜欢历史循环论和三百年王朝论,所以总爱重复一句“人类能从历史中唯一吸取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曾经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话,高度总结貌似正确,俨然一幅自己已经看穿了历史的模样,但这句话是悖论,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将其真正应用在历史观上。
原因
我一直在找一本适合自己的历史书来看,直接去看《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内容过于枯燥,阅读起来又太吃力,如果去看现代人的史书,如《明朝那些事》,过于轻松幽默的笔调让我不是太过相信。杂七杂八看来看去,也有一本《万历十五年》令人眼前一新,但篇幅过于短小,内容也太少,完全不能满足我想要系统全面了解历史的需求,最后,终于找到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

说实话,单人写通史,本身其实并不可信,就如《易中天中华史》很是为人诟病,所幸《中国通史》没这个问题,书本内容从文化史和政治史两方面来叙述,字数不多36万字,大多数内容只是在转述从其他史料里面归纳总结的东西,对有疑义的地方,作者会表达个人意见,很好地把握了古代史书和现代史书之间的那个度。
在绪论里,有这样两段话让我坚定了读完这本书的信心。
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
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
主旨
而这本书在我读来,也从始至终都在诠释这样一个观点,也就是书中一直在反复重复的,人的观点总是陈旧且落后的,即使他每天都在学习更新,也不足以应对明天的到来,明天的问题是全新的问题,你用昨天的经验与办法,就未必能够奏效。
这是我读完全书的最大收获。其他方面的收获就不怎么样了,因为历史在我想象中我是无知的,但是读了书之后就发现这和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所写的其实并无二致,而那些历史悬案也依然是解释不清,过于阴谋论也全无必要。

再来说说另一个感悟,历史中其实很少出现底层人和老百姓,因为历史大多是帝王的家史,最多也只是再提一些将相王侯之类的贵族,底层老百姓,从来都只是作为背景出现,什么时候战乱了,老百姓流离失所,什么时候灾荒了,老百姓饿死一片……
在读完本书后,能很明显感受到,老百姓的日子,从始至终都不怎么好过,永远是徘徊在温饱线和生死线上,即使是所谓的盛世,也谈不上多么幸福,而这样的盛世最多不过两代皇帝,维持只在三五十年,很快就又是看不到头的苦难。何其可悲。
问题
当然,读这本书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成书年代是抗日时期,吕思勉先生显然不太爱白话,而且那时候白话文也根本没成形,所以全书的文体像是一种奇怪的文言文,尤其是字里行间总会夹杂文言史料原文,对我这种历史文言小白来说读起来就会异常的艰涩,36万字我读了23小时,比平时的阅读速度慢了许多,而且读的也更懵逼,忘得也更快,这是唯一的缺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