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到了锻炼作文400字,我得到了锻炼作文300字_四年级作文

我得到了锻炼作文400字,我得到了锻炼作文300字_四年级作文

(全文字数:5726字,阅读完大约需要19分钟)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大家好,我是王同学

王同学断断续续锻炼有好几年了,之前不成体系,也没有方法。真正开始把它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也就是最近半年的时间。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去执行,然后根据自己的状态再做调整修改。

在这期间,我去跟专门健身的人交流过,也有自己看书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最后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做了一些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我有以下几点想要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也在健身的话,可以参考。如果对这一部分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的话,直接跳过.

01 | 标准的流程很重要

直到最近,王同学才知道热身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最早知道热身这件事情,应该还是小学上体育课的时候,每次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体育老师会带着大家先做热身,再做具体的训练。但是我那个时候还比较年轻,总是不能认真的去看待这件事情,总觉得热身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进入主题。

可是,前一段时间的训练损伤给我好好上了一课,那是在做深蹲训练的时候。深蹲训练里的进阶计划大概是从双腿深蹲,偏重深蹲,最后过渡到单腿深蹲[1]。由于王同学每次训练会安排的比较满,每天日常的事情也比较多,所以锻炼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开始锻炼,没有热身这个动作。最开始练习双腿深蹲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练完没有任何损伤,练习偏重深蹲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只有一次感觉关节比较疼,我以为是切换到单腿深蹲强度过大导致的,休息了一个星期就恢复了。

最近几个月开始练习单腿深蹲,上周把左腿给练伤了,膝关节外侧疼,最近正在休息,下周应该可以开始恢复训练。这个是这一次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是我没有进行热身导致的,当然我的训练动作做的也稍微有一点快,借助了身体的惯性。而且由于最近训练难度越来越大,没有进行热身,直接开始训练,好几次都感觉第一组做起来特别吃力,感觉怎么都做不好,做完之后,休息一会儿,第二组的时候,感觉比第一组还要更加顺畅,更加轻松。我想可能是第一组直接开始训练,筋骨没有活动开导致的吧,但是仍然没有往热身这件事情上想。等到上次练完之后,第二天左腿的外侧就有一些痛。我当时还在庆幸,幸好这是夏天,如果是冬天的话,损伤可能会更大。

运动损伤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一旦受伤,有可能会留下长期运动疾病,而且还会延缓训练的进度。所以,在我们训练之前,即使时间很紧,也是需要进行热身的。

可是有一点很奇怪,之前我训练的时候也没有做过热身,为什么之前没有受过伤?后来,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之前训练的强度还不够大。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用双腿支撑去做深蹲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哪怕是偏重的深蹲,其实一个腿上受到的力也是有限的。在不做任何热身的情况下,自己的关节和肌肉会有拉伤吗?有的。但是,由于之前动作的强度不够大,所以损伤非常有限,而且轻微的损伤我们是不会有感觉的,等到我第二次去训练的时候,损伤已经恢复地差不多了。

现在,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单腿深蹲承受的力量比双腿要大很多,如果不进行热身,肌肉处于僵硬冷却状态,突然开始进行大强度的训练,而且我做动作也有点快,容易损伤,这种损伤的强度也会着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次的损伤至少需要一到两周才可以恢复。

由此可见,在初级阶段,对于标准的动作和流程要求是比较低的,这个时候我们表现一切正常,甚至能取得一些进步,不是因为我们做的全对,而是因为低强度的输出不会让我们所做的一些错误和身上的缺陷表露出来而已,当输出的强度和遇到的困难变大的时候,错误和缺陷也会被放大,从而暴露出来。

仔细想想,不光是健身,其实对于阅读,学习,对于做产品,带团队,都是这个道理。越是复杂,困难,持续周期长的事情,越需要遵守标准的符合规律的流程。前期没有发生负面影响,不要洋洋自得,那是因为我们对肌肉施加的力量还不够大,我们学的东西还不够难,我们投入的资金还不够多,我们带的团队还不够大。当这些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己的那些细小的漏洞和不规范就会开始反噬自己,科学而标准的方式可以帮我们尽可能快地,少出差错地到达目标。

我得到了锻炼作文400字,我得到了锻炼作文300字_四年级作文

02 | 基本功扎实很重要

训练当中,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想要快速地把某个动作做到一定的次数,然后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其实,所有健身的人都在想挑战更高难度。

王同学以前也是一个非常心急的人,老是想着要挑战更高难度,或者说要在一个动作上比别人做更多的次数,感觉这样自己很牛逼,说出来很有面子,尤其是男生之间,可以在饭桌上吹牛。但是现在王同学想明白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根本就是错的。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不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升级到下一个更难的动作,而是什么时候旧的动作对我已经没有提高效用了,我已经将旧的动作对我身体的提高效果压榨干净,这时就到了提高动作难度的时候,前一个动作的充分训练是下一个动作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我们为什么总是着急着要奔赴下一个动作,而丢弃现在自己手上正在训练的动作呢?

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人才是训练的目的,而训练的次数,训练的动作都只是手段而已。只有当我们的手段对于我们的目的没有提高作用的时候需要换手段,而不要在频繁的切换训练手段当中忽视了自己的训练目标。

每一个看似无用的简单动作,都是在为比它更难一点的动作再打基础。不要跳过基础步骤,直接从难的动作开始。每一个基础动作都是有意义的,应该认真去练习,它可以强化我们的关节和肌肉,防止我们后期在更难一点的动作上面受伤。不要急,要把基础打扎实。尤其是像健身这种可以受益一生的技能,不要去争抢一两个月的时间。

在同一个领域,做难的事情所需要的能力往往是做简单事情需要的能力叠加起来,另外再加上一些这件事情本身所需要的独特能力。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基础能力都非常扎实的话,那么在做难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拖我们的后腿。

这样,我们每一次的进一步都会顺风顺水。不会有太多的卡壳,这样就保证了一种向上的势头。不会轻易放弃,内心有更多的成就感,更容易坚持下去。

从这件事,我的领悟是,

1. 基础能力非常重要,是需要花80%时间去打磨的20%的能力。笨拙的东西可以胜过巧妙的东西,基础的东西可以胜过高大上的东西。多花时间练基本功,少花时间找捷径。比如说我们想要成功做大事,要先问问自己,我有基础的学习能力吗?会思考问题吗?有强大的体能吗?

2. 如果基本功还不到位,不要贸然像更高的层级去挑战,否则基本功会拖后腿。比如说,我们想要搞投资,那我们知道什么是GDP,CPI,行业背景,国家意志,企业家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五力分析法,临界点,我们是仅仅知道,还是真的很懂呢?

3. 摆脱他人的目光,放弃面子思想。多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被手段所绑架。

03 | 不走捷径,不骗自己,质量远远大于数量

还有很多人在训练当中会追求数量,觉得数量碾压别人,就让自己很有面子,很牛逼。

关于这一点,我也和训练中遇到的朋友聊过这个现象,越是年轻的男孩儿,越是新手,这种现象越严重。追求数量而不追求标准动作,都觉得做的越多越有面子。那些训练的老人经常会告诫他们动作慢一点,标准一点,可是就是心里急。

王同学路过体育馆旁边的单杠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很多男生在单杠上面前摇后摆,引体向上做的非常欢快,就像以前的我一样。我总是会忍不住微微一笑,尽管我知道深圳的中考是允许引体向上大家一起摇摆的。

最近王同学把单腿深蹲的数量降到了原来的50%。用慢动作做最标准动作,两秒钟下蹲,停顿一秒,两秒钟站起,再停顿一秒。练完之后,肌肉的酸痛感甚至比之前更强。

速度一快,不自觉的就会用到惯性,而且对关节的伤害比较大。所以训练的时候动作快,不但伤害自己,而且还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属于偷懒,走捷径。动作一慢,全程都要肌肉绷紧,全程肌肉都要用力,锻炼的效果自然会提升。

每天只训练一个动作,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都用在训练这一个动作上面,这样就可以做地更标准。一定要标准,如果自己的动作开始出现变形,那么就立刻停下来,不要做了,做了19个,就是19个,不要非要去凑20个。很多人总想要去凑一个整数,这是一种错误的训练观念。

永远不要做不标准的动作,训练中做不标准的动作,犯错,偷懒,贪污,出轨,这些事情都是一样的,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千万不要相信我就这一次的说法。做的时候用尽全力把动作做到最标准,如果动作变形,立马停止。

这样做巨大的好处有三个,

第一,永远不给自己找借口,永远都不开始做第一个不标准的动作,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

第二,最标准的训练动作一定是对自己伤害最小的,对肌肉锻炼程度最强的。要知道,难度越低的动作,我们受伤的概率越小,所以在低难度的动作上面,要尽量做标准一点,对肌肉形成尽可能大的刺激,最好把它的潜力挖掘到极致,这样在训练高难度动作的时候才不容易受伤。

第三,我们把某一个层级的动作以标准最标准的形式做到一定数量之后,再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动作就会发现,跨越并不是那么大。如果我们只是用不标准的动作把这个层级上的训练糊弄完,很多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和锻炼,就会发现两个动作之间似乎跨越比较大,完成不了,那种心理落差和挫败感不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训练。

什么时候训练动作慢下来,就开始快速变强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力量的秘密来自于质,而非量,力量的发展靠的是高强度,而不是高数量。

我的领悟是,

1. 如果我们对于训练这件事情是认真的,那么训练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回馈也是认真的。如果我们本身在糊弄训练这件事情,他给我的结果也是糊弄的。

2. 尊重客观的训练和身体进度,不要过于心急,不要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3. 制定一条标准,永远都不要突破那条标准,一次都不要。

我得到了锻炼作文400字,我得到了锻炼作文300字_四年级作文

04 | 找到适合自己做事的节奏很重要

以前王同学每周训练四天,每周一,三,五,七,准时训练。每次训练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训练量也很大,每次训练要训练三个动作,每个动作练三组都要做到力竭为止。

这样训练完以后,自己对自己感觉还是很满意的。我同学认为自己还是很努力的,做事情已经尽力了。

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下来,王同学还是发现了他很明显的弊端,

第一个弊端,每次的心理压力确实有点大。每次到了训练的时候,一想到后面两个多小时都要拼尽全力去训练,感觉好难,好累。虽然依然会逼着自己按时按量去训练,但是心里的确实,还是有点发怵。

第二个弊端,由于训练量太大,做到后面全身的力气几乎耗尽,做的动作不太标准,而且容易受伤,有时候感觉就是为了凑数量。

第三个弊端,由于训练的项目比较多,看似有两个半小时训练的时间,其实训练量也就只有一个小时的1.5倍到2倍,主要是越到后面越需要息越长的时间。

所以,考虑到上面三个弊端,我改变了自己的训练策略,现在是每周一到周六都要训练,每天只训练一个动作。周天休息,每天训练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其实训练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训练的时间要比之前减小了。最最最重要的是,每次训练之前想到今天只需要练一个动作就好了,心理压力顿时减少了很多,毫无压力,轻装上阵,经历再也不发出了。而且由于只训练一个动作,力量会比较足,没有其他的动作去分散身上的力量,所以可以集中全力去训练某一个部位,训练效果会更好。

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训练效果越好,越想训练,而且由于门槛的降低加强了这种训练意愿,从而使得训练效果更好。现在我就在这方面相比于之前进入了一个更良性的循环。

每一次有够多的力量把动作做标准。如果一次做太多,心理压力太大,身体太疲劳,动作变形,反而达不到效果。

还有一种节奏,就是训练难度的提升,一般我会选择一个月长则两个月去提升一次动作的难度。当然内心也要有一种正确的期待,就是随着动作难度的提升,时间周期会变得越来越长,这个要根据具体的训练状态来,不要强求,不要死板。

通过这件事情我就想到了3点,

第一,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做任何事情都是,锻炼这样学习,工作也是这样。自己的能力明明没有那么强,就不要一开始去选择一个困难模式。先从简单的开始。让自己不要背上太大的压力。先获得一点成就感,增强信心,逐渐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越做越好。让力量有一个增长的过程,让野心有一个放大的过程。

第二,节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越强壮也就越难以变得更加强壮,锻炼也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很明显的领域。要对训练这件事情有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期待。

第三,如果我们希望一件事情发生的越多越好,发生的质量越高越好,就要把他的门槛降的低低的,如果我们不希望一件事情发生,至少不要发生太多次,就要把他的门槛抬的高高的。

05 | 认真的态度

我们到底是把锻炼当成一种工作学习之余的补充,还是把锻炼当成人生的一部分去进行加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天生就不喜欢锻炼,他们只是想通过锻炼维持一个健康的状态,而有的人天生就喜欢锻炼,他们追求更加灵活野蛮的体魄。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左右之别。

我想说的是,我从锻炼当中学到的一种认真态度,当我知道有的人会在每次锻炼之后,专门写锻炼笔记的时候,我也很吃惊。王同学感觉自己算有计划的,锻炼的时候会想一下之前自己训练到了哪一步,今天或这个月大概要到达哪一个水平,要继续努力,仅此而已。对于那些真正训练认真,而且想把训练作为一种终身的习惯培养下去的人,每次他们在训练完之后都会写训练日记。

日记大致的内容包括,训练日期,训练项目,原本的训练目标,以及今天训练的感悟,有什么地方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需要下次坚持的,还有什么地方感觉自己不好下次要改正的,他们都会记下来。他们不会经常复习自己的笔记,他们会在下一次训练之前,打开笔记简单浏览一下。看看能不能突破上一次的成绩以及如何把自己动作做地更好。这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见证自己成长的过程。

从那之后,王同学也会简单的写一下自己的训练日记,很短,一般不超过100个字。目前只是刚开始,如果后期王同学感觉这个方法好的话,单独写一篇文章出来。

说句题外话,训练日记用什么笔记法呢?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元化笔记法足够了吧。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所感悟到的一些东西,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提前祝中秋快乐。

祝勇猛精进,心想事成。

王同学

2022.9.10


[1] 具体有更细分的步骤,但这不是今天的重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