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800字左右,家的读后感800字左右三年级下册

巴金先生的《家》我从初中时候就读过,大学再读却又是不同的感悟,我好像做了一场盛大的梦,梦中我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目睹了在高家发生的一切,同那些人物共痛苦同欢乐。

你听,远处箫声呜咽,不知又是哪个少年在诉说心事,悲泣在空气中慢慢渗透。

觉新,高家长孙,那个弟弟妹妹口中的大哥,他从来都只是顺从,在他的生命中仿佛从来没有反抗二字,哪怕五四运动的风吹来了新思想,他也只是关紧门户。他总说,“你们不懂我。”以前,我也不曾懂过,现在倒是能慢慢理解。他是长孙,他有他的责任,他需要遵从长辈,还需要抚慰弟妹,他需要做一家之表率,可是这样的代价是什么呢?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爱人,失去了自由。因为他,梅遗憾而终,瑞珏难产而亡。

梅最后染病吐血,不幸离世,死状惨淡,“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好像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就断了气似的”。最终梅得此结局,觉新难辞其咎,与她自己的性格也逃不了干系。她和觉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人,他们老是说读新书无用,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们的境遇也不会改变,可是你不去尝试,你不去反抗,你怎么就知道不会改变呢?嫁过人又如何,在最封建的时代,卓文君司马相如都能私奔,又更何况是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我生性不是梅这样多愁善感的人,所以不能理解这样的想法,人生长路漫漫,这条路走不通,就再换条路,多为自己而活,多爱自己一点。

高老太爷离世,我以为觉新能有些改变, 他能真正自己做主,可事与愿违,他依旧是懦弱的,懦弱到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爷爷死后,他们说什么孕妇与亡者相冲,需得把产妇迁出城且还得过桥,同时家里还要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明知长辈决定荒唐,他也不敢反抗,人顺从惯了,好像就忘记了如何反抗,他宁可让自己的妻子委屈,也不愿背上不孝的骂名。

人活一世固然有很多责任要背负,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为自己而活,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如果为了所谓的名,为了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委屈了自己,甚至是自己所爱的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人生短短几十载春秋,何不挣脱掉那些无所谓的枷锁,勇敢一次,随心而活。

觉新已经完全被高家,被封建制度所牵制了,他无法做到像觉慧一般洒脱,所以最后他将反抗的愿望寄托在觉慧身上,“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从某种角度来说,觉慧是他顺从人生的最后一点光亮。

觉慧,前期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他极富同情心,同情下层人民,对他的家庭他只觉得格格不入,他对鸣凤的爱我觉得也来源于此。他只觉得鸣凤纯洁,在那个乌烟瘴气的高家她是一股清流,但当他见过更多风景,接受了更多新思想的熏陶,他最终还是决定放弃鸣凤,只是他还未曾说得出口,那个女孩子已经香消玉殒了。

觉慧思考了一夜,给出的最终答案是放弃。他曾给过她最美妙的梦,如果鸣凤还活着,知道他的最终选择,知道她心心念念的三少爷最终也抛弃了她,那时应该只会更难受吧。

她把他看做救赎,而他的志向却远不在此,灯熄了,鸣凤心中的光也熄了,残留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幻灭了。

她未曾受过上等的教育,但她骨子里却是烈的。她不愿给冯老太爷做小,别无出路,她能做的只有永远保持她的纯洁,永远保佑她的三少爷安好。

其实一切早有预见,他们本就身份有别,地位悬殊,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

我想起了每逢年节在公馆门右面石狮子旁边的那张黑瘦的脸——高升。他在高家做了十年的仆人,最终却因为染上鸦片烟瘾偷老太爷的字画拿出去卖被赶出来送至警察局,自此靠讨饭为生,只能在年节之际,趁原主人高兴,要几文赏钱。因为穿得褴褛他不敢走进公馆,看到了曾与自己亲近的小少爷,却也因为衣服破烂,不敢靠近一步,说一句话,唯恐他们看见自己。我看到了他模糊的双眼,大概,他也有些不舍和后悔吧。哪怕当日再亲近,身份的鸿沟也是无法逾越的,这好像也暗示了鸣凤的结局。她那样一个纯洁、热烈的女子,若只是长在平常人家,觅得一桩好姻缘,应该也会幸福的过完此生吧,可上天偏偏让她为奴为婢,遇见觉慧,让她这样结束自己本就不幸的一生。

觉民发问,“爱本应是让人幸福的,为何会导致种种悲剧”,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爱与当时的制度是冲突的吧。那样的制度不允许有那样自由纯洁的爱意存在。

后期,觉慧历经了鸣凤的投湖悲剧,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爷爷生病众人的荒唐等等,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再是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他做出了行动,他决定去上海闯一闯,离开这个再荒唐不过的家。

觉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那个荒唐的大家庭,那个落后的制度作出了反抗,但高家第一个起来斗争的应该是觉民。那个儒雅的年轻人,相比较过于温顺的觉新和过于激烈的觉慧,我更喜欢中和一些的觉民。觉民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作斗争,坚守自己的底线。觉民和琴算是这个大家庭中唯一一对结局比较好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深受新思想的影响,拒绝大哥和梅表姐的悲剧在他们身上重演。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新青年,但是彼此间差异还是很大的。以琴为例,她可以在报纸上高谈阔论,谈剪发的好处,可真要做的话,她却没有了勇气,她不像许倩如,敢想敢说敢做,她的人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往往身后没有羁绊的人才能活的洒脱自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只是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更是因为它与我们现在的时代有共通之处,现代社会,像觉新这样懦弱的人还少吗,现代人身上的枷锁还少吗?像觉慧这样充满热情,勇敢追逐未来的少年又在少数吗?《家》中的人物不仅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缩影,我们更能从中寻到自己的影子。

岸上站着两个年轻人,正与船上那个青年挥手告别,我看到了他们眼底的泪,终归到了要分别的时刻。恍然梦醒,泪已婆娑,梦中年轻人的脸我已记不清晰,但那些痛与乐确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