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打卡挑战局##头号周刊#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退朝,气得跟长孙皇后发飙,“我今天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清原委,才知道是魏征惹的祸。皇后一言不发,默默地换了一身庄重的朝服,向唐太宗表示祝贺,而唐太宗也随即原谅了他的臣子。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从“臣”字说起。

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臣——甲骨文

“臣”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中有约6种写法,形状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像是一只竖起的眼睛。我挑了一种和现代写法较为接近的。

发明这个字的时候是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当奴仆服侍主人的时候,是不能正视主人的,所以用竖起的眼睛举目仰视。“臣”的本意是“男奴”,而“妾”的本意是“女奴”。

奴仆自然要俯首屈从,引申为君主时代的官吏。

到了西周时期,金文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在中间加了瞳孔,也有的变成了横向的眼睛。

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臣——西周金文

到了《说文解字》的小篆, 就基本上和现在的字形差不多,但笔画略有区别。

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臣——说文小篆

说到“臣”字,可能大家会想起“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但其实“三纲”的本意并不在此,而这也并不是孔子提出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臣、父、子各守本分、各尽其责,不僭越。这个说法,当然没毛病。

到了西汉时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儒家理论,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也被汉武帝采纳;宋代理学兴起,朱熹更是大肆宣扬“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口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封建伦理纲常,听命于封建统治。于是,这就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桎梏,真是隔着屏幕都觉得窒息。

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孔子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论为何,君臣关系既然占据了“一纲”,那么毫无疑问它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至关重要,也非常微妙,因为它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臣——楷体

在中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臣”:有臣两袖清风,就有臣贪得无厌;有臣一心为公,就有臣一心为私;有臣直言进谏,就有臣阿谀奉承,但总体而言,无外乎“忠奸”二字。

纵观历史,如果是昏君,不论遇到忠臣还是奸臣,无一例外都是灾难。不同的是,奸臣一定从中渔利,而贤臣有可能成仁取义;如果是明君遇到奸臣,那么大概率这个奸臣是做不下去的,或者也做不了多大的恶,但明君也很难成就事业;只有明君遇到贤臣,二者才能相互成就,比如唐太宗与魏征。

李世民并不是既定的皇位继承人,魏征起初也属于太子李建成的阵营,他还屡次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后来证明魏征的判断是正确的,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登基称帝,并责问魏征为何离间他们兄弟,魏征说,“如果太子听从我的建议,定然没有今日之祸”。唐太宗重视魏征的才能,以礼待之,并委以重任。

但唐太宗毕竟是皇帝,魏征毕竟是直臣,很多时候以下犯上,不给唐太宗面子。有一次,更是把唐太宗气到抓狂,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看到皇后更换朝服,唐太宗不解何意,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唐太宗这才“悦”,魏征也得以保全性命。

臣的成语开头,臣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唐太宗李世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得不说,长孙皇后的双商都非常高,但若唐太宗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也必然到不了这个地步,因为即便最开始不杀魏征,后面他不定哪次的直言劝谏也早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陈寅恪先生见解独到:唐太宗沽名,魏征卖直。具体就不展开论述了,但即便是真的,他们君臣二人也是找到了配合的默契之处,才成为后世传颂君臣关系的佳话。

有人认为该以此为鉴处理上下级关系,我不否认,但并不完全赞同。因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佳话,是明君加贤臣的组合。我们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也许是“君”,也许是“臣”,我们也可以不断地提升、修炼自己,成为“明君”或“贤臣”,但我们左右不了别人成为什么样,比如屈原永远不可能把楚怀王变成明君,而殷三仁也拯救不了商纣王。

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可以遇到自己的“明君”或“贤臣”,只能说,君臣关系也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所幸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起古代要自由、开明得多,对不值得的人和事就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正如“三纲”所说: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