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后记范文参考,论文后记范文参考500字

经过焦急地等待,今天下午,三份盲审终于返回,并且皆标注为“同意答辩”。这意味着——我的毕业论文,得以顺利地通过了匿名外审专家的审核。刹那间,如同一道光明伴随着惊天的巨响从外太空直接打入,瞬间驱散了这两日天空中密布的阴云。

按照惯例,应该写一篇“后记”,来作为毕业论文的终篇。可是,敲下“后记”这两个字,我竟然有些茫然,不知道从何说起,似乎已到了“欲语还休”的境地。

如果,要对我的读博生涯强行进行总结的话,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无人可替的痛苦的自我升级过程”

论文后记范文参考,论文后记范文参考500字

首先,这是一个“无人可替”的过程。这四年的读博生涯,我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丰富的四年之中,无论欢笑还是泪水,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快乐还是痛苦,虽然可以与人分享其中的滋味。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个“无人可以替代”、甚至“无人可以真正感受”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痛苦,虽如至亲,父、母、妻、子,亦无法同感、同受!所以,面对痛苦、面对失败,只有自己在黑夜之中默默地吞下苦涩的泪水,慢慢地舔干心灵的创伤,以不灭的斗志一次又一次地迎接第二天照常升起的太阳。

其次,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痛苦,可以概括为“跨专业”、“发C刊”、“斗外境”等几个方面。

先从最近的方面说起,即“跨专业之痛”。我从本科到硕士的学习,包括中间近十年的工作时间,所学习、所从事的专业一直是历史学。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服膺于历史学的方法和视野。硕士论文的写作,虽然也是关于佛教的内容,但主要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切入禅宗史的脉络,对禅宗思想只触及一点皮毛,至于“禅宗哲学”更是点滴不曾涉及。

然而,在东大读博,我所在的是哲学系,所申请的学位是哲学博士。所以,论文的写作,必须严守“哲学”之分际。在之前几篇小论文的写作中,这种专业归属的要求,还不是特别的强烈。到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这种“哲学论文”的属性,就成为我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已经习惯了历史学“务实”的我,在面对“务虚”的哲学面前,简直茫然不知所措。然而,这是我必须要跨越的障碍。否则,以“历史学论文”去申请“哲学博士”,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我舍弃了我钟爱而且擅长的历史学、文献学、思想史甚至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地采用哲学的方法,从概念、命题的角度切入禅师语录,去分析禅师的哲学思想。对于我来说,这种方法的转变,如同蜕皮换骨一般痛苦。就像临阵杀敌、冲锋陷阵之时,牢牢地绑住自己的双手,在躲避箭镞的同时,硬生生地长出一双新的手臂,去砍杀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其中所经历的痛苦,所有的形容,都难以道尽其万一。

此时此刻,只有以佛法智慧不断地自我激励,“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既然一切皆空,一切以空而成,转换研究方法,忘掉自己的历史学背景,彻底融入哲学专业,怎么就不可能呢!

再说“发C刊之痛”。按照东大的规定,要申请学位,必须发表三篇CSSCI源刊收录论文。对于博士生来说,发表必要的科研成果,确实是必需的学术训练。然而,这种超出全国绝大部分同类高校的“三篇”之数,对于我这种初出茅庐的学术菜鸟来说,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徒手攀岩。曾经,三篇C刊,如同三座大山一般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焦虑、沮丧、苦闷等负面情绪不断地积累,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更有甚者,在C刊问题上,还遭遇了“废稿”的不堪经历。那时那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脏一点一点的崩裂,其疼、其痛,一遍又一遍地狂击全身的每一个角落,简直体无完肤。

最后,说一下“斗外境之痛”。我所在的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占地宽广、人迹罕至。繁花似锦,飞鸟衔枯枝以筑巢;森林密布,走兽携幼子以戏游。水波澹澹,寒鸭驱游鱼于浅底;碧叶连天,蜻蜓逐彩蝶于荷尖。然而,这优美的环境,饰以粗壮厚重的建筑,使我感受更多的,是冰冷刺骨的气氛。再加上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写作空间的缺失、饮食环境的粗糙、留学生吵闹的无度,都使我备受其扰,无法找到更多的归属感。

论文后记范文参考,论文后记范文参考500字

然而,痛苦虽重,却成为我成长历程的逆增上缘。正如哲人所言,“只有潜入黑暗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光明”。这些痛苦,并没有让我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与这些痛苦战斗的同时,我完成了今生最为重要的一次“自我升级”。因此,读博还是一个“自我升级”的过程。

为了加强自己的哲学素养,我通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著作,在与古今哲人的心灵对话之中,体验先人面对困境的智慧,学习先人高远超绝、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尤其是张世英先生的著作,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先生对自由的呼唤、对境界的追求、对痛苦的超越、对心性的磨练,都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和激励,成为我潜入黑暗的光明所在。另外,在杨国荣教授著作中,我学到了打破中西古今藩篱、以智慧为依的哲思之路。在刘笑敢教授的著作中,我学会了“模拟性重构”的研究方法。

记得某刊编辑在回复给我的邮件中,提出了一句勉励的话,“学术研究是一种心性修养的工夫”。虽然其最后并没有刊发我的稿件,但对这句话的赠与,我是谨记于心,并心怀感恩的。在学术研究中,我一向无法认同所谓的“单纯理论”的研究,一直倾向于以自己的身心活动检验古今哲人之所言所思,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交融中提炼学术研究的成果。

而且,我一向认为,心性的磨练,如果仅仅局限于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身走到广大的天地之间,感受大自然自身的律动;在变动不居、如梦如幻的人间世,体验、寻找独立无依、常住不变的“真心”。只有找到这个独立无依、常住不变的“真心”,才能应对各种艰难困苦的不堪之忧而超越之,以凛然独立之姿傲立于世间。所以,古人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明了“此心”;“行万里路”,是为了彻证“此心”。只是读书,而不行路,更多的时候,换来的是麻木不仁之心,而非空灵寂照之“真心”。

这种感受,在我去台湾一个学期的游学之中,似乎渐有体悟。在台湾那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穿行于那个似乎过去、未来都不会和我产生任何交集的人群之中,以完全超越功用之心用脚去丈量北台湾尤其是台北的土地,久而久之居然产生心灵家园的感觉。渐渐地,在陌生的人群中,在陌生的山水之间,我的心竟然不再产生任何的焦虑不安,却又并非一潭死水,而是空灵澄寂、不逐外物的感觉。二祖慧可所言,“觅心了不可得”,诚其实也!

从台湾回来之后,再去几个陌生的地方,如香港、澳门、安徽、四川、重庆,之前随陌生环境而隐现的焦虑不安,竟然彻底消失了。相比哲学专业的“自我升级”,这种“自我升级”是我更加珍视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哲学。

可见,读博这个“自我升级”的过程,不仅仅有各种痛苦作为逆增上缘,而且还有各种(正)增上缘。在此,我愿意对于给我带来各种帮助、辅助我升级的众位亲朋好友,致以崇高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董群先生。先生品行高洁、学养精深,使我长生高山仰止之叹!蒙先生不弃,将我以半路出家的跨专业身份收入门下,使我获得今生最为重要的“自我升级”之门票。在攻读的过程中,先生对论文的选题、提纲的拟定、最终的完善,都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建议,使我受益良深!另外,先生还在饭桌酒席之间,以身教言谈诲我以做人的道理,可谓用心良苦!先生之道德与文章,此生此世,我勉力为之,尚不得其万一,何其憾也!明年为先生六十大寿,愿将此小论提前奉上以为寿礼,恭祝先生及师母身体安康、长命百岁!

其次,要感谢东大哲学系青年才俊王富宜老师。王富宜老师师出名门、见多识广、才高气雅、与人为善。在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上,给予我多次的指导。尤其是几篇发表的论文,都是经过王老师都不辞艰辛、逐字逐句地修改而得以成功刊发的。此情此意,永不敢忘!在此,祝王老师阖家幸福、快乐一生!

再次,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家人为了支持我攻读博士,于海南、河北、江西,万里独行而汇集于南京,成为我的坚实后盾。尤其是内子,独自负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诚不易也!愿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复次,我的博士同学和同门,在我读博期间提供了很多帮助,使我感受到了许多温暖。尤其是英子师妹,高风亮节,将其自习的座位慷慨地让给我使用,使我博士论文的写作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否则,博士论文的写作,必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向各位同学、同门,尤其是英子师妹,致以诚挚的谢意!

另外,要感谢九龙湖的夕阳。正是九龙湖的夕阳,使冰冷的校园染上了一抹温暖的色调。否则,这四年的艰苦岁月,实在难以坚持到最后。所以,我多次慨叹,“龙湖最爱只晚霞”。

论文后记范文参考,论文后记范文参考500字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两只小耳塞!在围墙外昼夜施工不断、对面楼的留学生夜夜欢歌、时时嗷叫之恶劣环境中,正是这两只小小耳塞,保证我拥有了相对充足的睡眠,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相对良好的身体基础!此默默奉献之精神,诚为可敬!

未尽之言尚多,兹不赘述。是为记!

米进忠

2019年5月27日深夜于江宁九龙湖畔

论文后记范文参考,论文后记范文参考500字

作者:米进忠 东南大学博士

来源:“天涯有路”公众号。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感谢米进忠博士授权。若有转发,敬请联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zhijia.com/87.html